“紀國乃是姜姓封國,與齊國同姓。不過兩國雖然同姓,其關係卻並不是非常好。你們去紀國行商,是有極大的機率可以避過齊國的呂尚的關注的。”

紀國姜姓,這一點是沒有任何爭議的。但是關於紀國的起源,後世卻有很多的說法。

有人說紀國是姜太公後代的封國,但是商離卻覺得這不可能,因為紀國和齊國是世仇。

周夷王三年,當時的齊國國君在紀國國君的進言下,被周夷王丟入大鼎中活活烹殺。因其死法太過悽慘,因此被後世成為齊哀公。

這還不止,由於齊哀公進京之前沒想過自己會被烹殺,因此也沒有提前準備好繼承人。在他死後,齊國直接陷入了動亂之中。這場動亂持續了很長時間,直到齊文公繼位之後,齊國才擺脫了動盪的陰影。而這個時候,距離齊哀公去世已經過去將近50年了。

一句讒言令齊國陷入動盪50年,紀國和齊國的樑子算是結大了。後來齊國在恢復秩序之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進攻紀國復仇,並且在齊桓公時期徹底將紀國吞併。

試問,如果紀國是姜太公後代封國的話,怎麼可能做出進言烹殺自己親戚的事情?要知道齊哀公是姜太公的玄孫,如果紀國開國國君是姜太公兒子的話,那麼當時紀國國君和齊國國君甚至都還沒出五服,如此之近的關係,是絕對不可能幹出這種事情的。

那麼答案就只有一個了,那就是紀國雖然和齊國同姓,但是兩國之間其實並沒有什麼關係,只不過是正好都起源於姜水邊上罷了。就好像燕國國君姓姬,但是和周王室沒有任何的關係一樣。

為了驗證自己的想法,商離還曾經向沃操請教過這個問題,得到的答案正好與商離的猜測相吻合。那就是紀國和齊國非但沒有任何的關係,而且兩國之間還一直都不對付,據說兩國間的矛盾在兩國還在西北的時候就已經埋下了。

至於為什麼要將這兩個相互不對付的國家封到一起,商離的猜測是姬姓對姜姓本能的不信任。雖然姜太公是姬誦的外公,但是這層關係不足以打消姬姓高層的顧慮。兼之齊國一個國家孤立在泰山以東成周難以管理,因此姬姓才會將和齊國不對付的紀國封到齊國的邊上去,目的是掣肘齊國在泰山以東的發展。

而後來的紀侯進言烹殺齊哀公,可能就是因為當時齊國在山東發展太快,紀侯履行自己的職責罷了。

既然紀國和齊國如此地不對付,那麼商離要是不利用的話,豈不是太可惜了些嗎?讓商隊去紀國貿易,並且在紀國建立一個貿易中轉站,在將商品傾銷到山東的同時,將贖買回來的奴隸先安置在紀國中轉站,而後統一帶回到江南來——只是一瞬間,商離的腦海中就浮現出了這個計劃。

“紀國雖然是姜姓,但是在被冊封為諸侯的時候,姬周也是賞賜了他們很多商人奴隸的。”

商離繼續說道:

“而且最重要的是,這些商人奴隸還極有可能是之前被俘虜的奄國遺民。你們商隊去紀國貿易,說不定還能將我們國家之前被俘虜的族人贖買回來,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奴隸是不適宜長途運輸的,因為極有可能會死在半路。因此在山東俘獲的俘虜大機率會被直接留在山東,分封給冊封到此處的諸侯。姬周既然是在山東俘虜的奄國戰士,那麼這些戰士就基本上不可能被送回成周,留在山東分封給齊國和紀國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齊國商隊進不去,但是紀國還是可以進去的。而紀國獲得的那些奄國俘虜,就是商離這一次的主要目標。

“除了奄國俘虜之外,其他的商人俘虜紀國應該也是很多的。畢竟當初武庚戰敗之後大量的商人戰士逃到了奄國,而後又隨著奄國戰敗被周人俘虜。這些人都是最勇武的戰士,若是能將其贖買回來的話,也能令我們國家的國力獲得大幅度的加強。”

沒錯,除了奄國俘虜之外,那些逃亡到奄國而後被俘的商人戰士商離也是要的。這些人在武庚戰敗之後沒有直接投降,而是選擇逃到山東繼續抵抗,可見他們對周人的痛恨,以及對商朝的留戀。

將這些人贖買回來,商離甚至都不需要做思想動員工作,立馬就能獲得一批願意為了伐周而死的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