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8.君以此興,必以此亡。(第2/2頁)
章節報錯
“狂矞和華士都是蒲姑國有名的賢士,號稱不臣天子,不友諸侯。不要名位,不食君祿。他們種田自己吃,挖井自己喝。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萬事不求人。呂尚知道了他們的事蹟之後,便主動上門請他們出山輔佐他。但是這兩人並未理睬呂尚,三次都不曾接見他。”
“呂尚何曾受過這種屈辱?惱羞成怒之下,當即命人將狂矞和華士抓了起來給殺掉了!後來周旦知道了這件事之後,還特意寫信過來質問呂尚為什麼這麼做。王上,您知道呂尚是怎麼回應的嗎?”
“還能怎麼回應,無非就是說‘這兩人不臣天子不友諸侯,雖有智慧卻不能為我所用。而且最重要的是這兩人還自食其力,我還不能用獎賞和刑法來約束他們。如果齊國人人都學他們倆,我還給誰當君主去?就像一匹馬長得再壯,不能為我所驅使,我還留著它幹嘛?’……呂尚是這麼回應的吧?”
商離淡淡地說道。
“誒,王上,您是怎麼知道的!?”
一旁的子貿聽到這話,忍不住瞪大了眼睛道。
商離是怎麼知道的?當然是從《韓非子》上看來的!姜太公殺狂矞華士之事流傳了幾千年,而且一直以來都遭人詬病。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允許一部分人遊離在世外的傳統,遠的有周武王姬發允許伯夷叔齊在商朝滅亡後不食周粟,近的有滿清入關之後允許顧炎武這樣的反清人士不赴博學鴻詞科。雖然這些統治者的做法有沽名釣譽收買人心的目的在,但是裝斯文總比真暴力要好一些。像呂尚這樣因為人家不給你當臣子就直接將人家幹掉的,千古以來還是頭一個。
也正是因為這樣,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中姜太公的名聲始終不能和同時期的周公比。後來雖然也被封聖了,但是也只能被封為武聖,而不是和周公旦一樣的文聖。可見後世的文人對姜太公還是有一定的微詞的。
“呂尚虐殺狂矞華士,此事在齊國鬧得極大。”
眼見商離沒有回答自己的問題,子貿也沒有繼續堅持下去,而是繼續自顧自地說道:
“雖然很多人都對呂尚的野蠻行為感到不滿,但是大多數人因為害怕步上狂矞華士的後塵,都主動地接受了呂尚的統治。在我們待在齊國的後半段時間裡,呂尚每天都要接待‘主動’前來投靠的賢士。也正是因為這樣,我們出發的時間才會一拖再拖,直到三個月前才能啟程回國。”
“呼~”
聽完子貿的話,商離忍不住嘆了一口氣,而後感慨道:
“君以此興,必以此亡。呂尚用這種強硬的手段統合了齊國,那麼齊國將來就一定會以為呂尚的手段而滅亡……當然,他可能看不到那天就是了。”
“那是,呂尚今年都八十多了,就算咱們十年後北伐,他都不一定活得到那天,更別說見到齊國滅亡了。”
一旁的子貿點頭附和道:
“不過話又說回來,就算是十年後北伐,咱們也不能真到了十年後才開始籌備。在生活在齊國的這段時間中,我能夠清楚地感覺到很多齊國人內人其實是對呂尚的強硬手段不滿的。只是由於他們打不過呂尚,因此才不得不屈服而已。如果咱們能夠提前聯合齊國的那些部族的話,那麼將來北伐的時候,咱們或許就能獲得一支出其不意的奇軍,就好像當初牧野之戰的微子啟一樣。”
“哦?”
聽到這話,商離不由驚奇地看了子貿一眼:
“想不到只是出去一趟,你竟然長進了這麼多,連事先安排內應這一招都學會了。”
“嘻嘻,這不還是王上您教得好嗎?”
子貿不好意思地撓了撓頭:
“再加上這一年來的見聞,臣要是再不長進,就未免太愚笨了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