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不拘一格姜太公(第2/2頁)
章節報錯
至於吳和虞,這兩個字其實是同源的。吳的甲骨文就是一個人歡快地扭著秧歌,意為“娛”。而“虞”則是指一行人在打完老虎之後扭著打虎時候的舞蹈,回家慶祝,其側重點則是放在了“打虎”和“武力”上。
在姜太公看來,蠻荒之地的蠻夷閒著沒事扭扭秧歌很正常,但是打虎就不正常了,因為老虎不是一般的小國能夠對付的。也正是因為這樣,在聽到沃操的話之後姜太公才會將宜國的國號認定成了“吳”。
而也正是從他這裡開始,中原人也便統一將宜國記載成了“吳”。
“是,宜國。”
此時的沃操還沒意識到姜太公口中所說的那個“吳”和自己口中所說的“宜”壓根不是一個字,因此在聽到姜太公的話之後他非但沒有糾正,反而點了點頭加深了姜太公對“吳國”這個說法的印象。
“漢口向東三千里,差不多便是從成周到營丘的距離了。所以說,只要我從營丘向南,就能直抵你口中的那個吳國了?”
姜太公一邊在心中估算著距離,一邊摸著自己的鬍子說道。
“確……確實如此……”
沃操老老實實地點了點頭。
“此事不妥。”
這時候,場內最後一位大佬召公奭發言了:
“從營丘向南固然可以縮短前往吳國的路程,但是這條路上不僅林沼密佈,而且最重要的是那裡還有非常多的淮夷部落。大軍走那條路過,不僅要忍受瘴氣的侵蝕,還需要時刻提防躲在山林中的淮夷人的偷襲。為了些許食物就將大軍置於此種險境之中,實在是有些不妥。”
“不錯,我也是這個意思。”
一旁的周公旦也點頭附和道。
他哪裡不清楚從營丘直接南下可以縮短路程的道理?只是相較於走水路,走陸路遇到的阻力明顯要更多一些。畢竟那些淮夷人可是常年經受東夷人毒打的,戰鬥力遠遠不是江漢之間的楚蠻所能比擬的。與其圖省事走陸路縮短路程,還不如直接走水路呢——至少那麼做要更加安全一些,不是嗎?
“二位不必擔憂,老夫還沒有昏聵到那種地步。”
姜太公捋了捋自己的鬍子道:
“老夫的意思是,既然咱們已經知道了這種蔗糖是由一種植物製作而成的,那麼咱們為何不直接派出斥候去吳國探查具體是哪種植物呢?似這等能夠製作成蔗糖的植物,想必那個吳國是一定會大規模種植的吧?而種植的規模一旦大到一定程度,那個吳國就必然無法對其進行遮掩。”
“在這種情況下,咱們的斥候想要找到那種植物,不就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了嗎?之後只要咱們再讓那些斥候將這些植物的種子偷一些回來,咱們不就也能自己種植且生產蔗糖了嗎?”
不同於周公旦和召公奭,姜太公是真正意義上的全能型人才。當初為了營救被囚禁起來的周文王,姜太公可是親自前往朝歌城,偽裝成各種身份,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的,目的就是儘可能多地收集情報,以此來明確贖出文王的代價。
而在明確贖出文王的代價之後,姜太公更是遊走在商朝的各大貴族之間,不斷地給他們送禮,讓他們能夠為文王說好話,這才成功地救出了周文王。
也正是因為這樣,因此姜太公的行事方式不像周公旦和召公奭那般“正道”。在他看來,只要是能夠達成自己目的的方法,那就是好方法。至於這個方法道德與否,那壓根就不在他的考量範圍之內。
就好像現在,在聽到無法從宜國的手中購買蔗糖的製作方式,且大軍還無法抵達宜國之後,姜太公立馬就轉變了思維方式,打算用偷的方式從宜國的手中獲取這樣的製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