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梗以將麾下一部分卒託付給孫堅的渤海太守袁紹、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河內太守王匡、東郡太守喬瑁、山陽太守袁遺等人臉色尤為難看。

特別是兵力較少的那些小太守。

人家本身就帶了一兩萬人馬,給了你幾千,一晚上全沒了。

當然也有些眼觀鼻鼻觀心,純屬看戲不參與的。

比如北海太守孔融、徐州刺史陶謙、廣陵太守張超——他們的兵馬現在還在路上。

北平太守公孫瓚——騎兵部隊根本就不會借給孫堅統帥。

西涼太守馬騰——只帶了一隊親衛繞路過來參與會盟。

上黨太守張楊、驍騎校尉曹操、濟北相鮑信、漢室宗親劉備——目前兵力是在太少,壓根不可能劃撥外借。

至於荊州牧劉表的使者蒯良、幽州牧劉虞的使者程緒因為初到聯軍的緣故,所以完全不打算發表看法。

當然,孫堅和他身後的三位大將也並不是孤身面對諸侯指責,至少南陽太守袁術此刻就立場鮮明的力挺孫堅。

這也是現場劍拔弩張的根本原因,原本那些借兵給孫堅的諸侯只是想借著這個由頭懲罰一下孫堅,袁紹和他麾下的謀士也知道這件事換誰來都做不好,因此打算做個和事佬,讓此事揭過。

但袁術此時站了出來,堅持孫堅沒有任何過錯,換了誰來領兵都沒法在那種情況下戰而勝之。

在袁術的眼中,孫堅現在就是自己的小弟,原時空的諸侯討董袁術還擔心孫堅做大,但現在孫堅沒有陣斬華雄的一系列彪炳戰績。

因此重義氣的袁術覺得自己應該站出來為小弟說兩句話。

結果大帳之內的氛圍就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既是荀或進了大帳之後,也依舊沒有什麼改變,眾人道了一聲“丞相”之後,又各自按照原來的位置做好,然後繼續散發壓抑的氣氛。

“諸位,昨日之敗,聯軍損失慘重,此事應為我之過錯。”坐在諸侯聯軍盟主的席位之上,荀或隨不是盟主且身體虛弱,但還是像盟主一樣大包大攬的將責任歸到自己頭上。

而袁紹剛剛感覺不對,想要勸諫的時候,就聽見荀或繼續說道。

“昨日之事,我本應早些預料到董賊的謀劃,那李儒必然是料到我軍獲得衣帶詔之後的反應,方才會於夜間設伏。”

實際上這還真是荀或的錯,如果他早上來的話……

大白天的,孫堅這八門火炮的移動炮臺能把那一千西涼鐵騎風箏死。

不過好在不是自己家的兵卒,荀或並不心疼,雖然剛開始輸了一陣,但後續計劃縫縫補補還能用。

更何況對荀或來說,這可是一個好機會,名正言順將討董聯軍盟主拿到手的好機會。

“諸君,此次過錯在我,還望諸君莫要互相猜忌,我等舉義軍討董,怎可自亂陣腳!”荀或說道。

而當荀或話音落下,諸侯之中當即有一人出聲附和。

“正是!今日聽聞丞相之言,我等方覺慚愧!”

袁術笑嘻嘻的跳了出來,大聲說道,“不若就由丞相擔任聯軍盟主之職位,屆時定可掃平亂賊,清平君側!”

還坐在席上的閻象嘴角一抽……

昨天晚上,袁術曾問計於閻象,如果他舉薦荀或當聯軍盟主,那麼袁紹是不是就沒機會當了。

當時閻象的反應先是一愣,明明自己主公看中盟主之位,怎麼突然間又想舉薦別人了。

那時的閻象只能給與了模稜兩可的回答,畢竟他既不明白自己主公的打算,又不清楚荀或的能力。

今日閻象第一次看到荀或,又聽到了剛才荀或的言語。

當下他算是明白了,這位年輕的大漢丞相怕是太合自家主公心意了。

什麼人能和自家主公志趣相投?

答案只有一個!

那就是講義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