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七章 佔覺華,並水師(第2/3頁)
章節報錯
再說,再給你幾個膽,也不敢跟風頭正盛的東江軍開戰。除非真的叛明,還得趕緊跑,小心人家大軍到來,把寧遠都給佔了。
祖可法沉著臉,放下書信,說道:“水師沒了就沒了,可父親絕對不能前去與他相見。一是小心有詐,提防他下毒手;其次則是身份問題,都是總兵,憑什麼要聽他的召喚。”
祖大樂也連連點頭,說道:“確實如此。他們氣勢洶洶而來,大帥也不能示弱。聖旨又如何,召大帥入京覲見已經數次。”
在京城危機之時,祖大壽率關寧軍東潰出關,也自知罪責甚大,生恐步袁崇煥後塵。皇帝三次下旨命其入京,都被他找藉口推脫。
對於這些遼西軍頭來說,對聖旨的敷衍,甚至是不遵,並不是一回兩次。
當他們實力強大,朝廷又有求他們時,對於他們的行為,朝廷只能裝傻,也沒誰敢強硬地把聖旨執行到底。
所以,當東江軍突然控制覺華島,強行合併覺華水師時,祖大壽等人懵逼了。
在兄弟和兒子的提醒下,祖大壽從震驚中緩醒過來。肯定是不敢去與郭大靖相見的,但不派人去,又說不過去。
“總要派個人去見一見,摸清郭大靖的來意和企圖。”祖大壽思索了半晌,說道:“何可綱比較合適,澤潤陪同。”
何可綱作為副將,在官職上只比祖大壽低,算是遼鎮的二號人物,這個夠份量,不顯輕視之意。
至於祖澤潤,則是代表祖家,順便也監視何可綱,防備他變心,與郭大靖搞出對祖氏不利的陰謀。
當然,還不只何可綱和祖澤潤二人,只是以他們為首,其他人作陪罷了。
在祖大壽看來,只要他坐鎮寧遠,這些前去拜見郭大靖的將領就沒有危險,就是去探探口風,並敷衍一下。
覺華水師已經完了,祖大壽感覺到前途暗澹,但還不完全死心。刀沒落下來,就要喘上幾口氣,這也是人之常情。
商議已畢,祖大壽才召集眾將,通報了建虜勸降,以及郭大靖挾旨而來,控制覺華島和覺華水師的事情。
“將建虜信使綁赴京師,大帥英明。”何可綱對於祖大壽的處置表示贊同,說道:“如此,朝廷可知遼鎮忠心未改,興許會有轉圜餘地。”
祖大壽勉強笑了笑,說道:“可綱,某作為一軍主帥,不可輕離寧遠。去拜見郭帥,就要勞煩你了。”
何可綱只是猶豫了一下,便頜首答應,“末將遵令便是。”
“把東江鎮的意思搞清楚,態度要不卑不亢。”祖大壽沉吟著提醒道:“儘管東江鎮實力強橫,可也別讓他們小瞧了去。”
“末將明白。”何可綱躬身道:“大帥放心便是。”
此行並沒有什麼危險,何可綱很確定。既然東江鎮想拉遼鎮一起平遼,殺他們有何好處。至少,現在的時機不對。
祖大壽自然不同,萬一被扣留,以要挾遼鎮,事情就不好辦了。所以,祖大壽讓他前去,也無可厚菲。
而且,東江鎮那邊的條件還不知道,他們前去也不過是聽聽,做不了主。作為談判代表,來回傳話,自然更不會有什麼危險。
祖大壽同樣也不知道東江鎮會如何對待遼鎮,也沒什麼囑咐的,只是讓何可綱多聽多問,具體情況回來彙報。
………………
覺華島俗稱大海山,在唐宋時代稱桃花島,遼金時代稱覺華島。位於寧遠東南二十里,面積13.5平方公里,是渤海灣中第二大的島嶼。
覺華島早在唐代,已為開發,港口著名,其北邊海港,稱為靺鞨口,已為島上要港,出入海島咽喉。
明朝時,軍用糧料儲之海島,覺華島成為明軍的一個囤積糧料的重要基地。
自廣寧失陷後,孫承宗主政遼東時,主要是經營寧遠的修築與戍守,以及覺華島的囤糧與舟師。
在覺華島上,修築了囤糧城,城呈矩形,南北長約五百米,東西寬約二百五十米,牆高約十米、底寬約六米。
北牆設一門,通城外港口,是為糧料、器械運輸之通道;南牆設二門,與‘龍脖’相通,便於島上往來;東、西牆無門,利於防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