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

乾清宮內,崇禎皇帝的心情還沉浸在建州大捷的喜悅之中。

今年前有遵化大捷,後有建州大勝,不管是君臣,還是百姓,都認為建虜日薄西山,支撐不了幾年了。

崇禎尤其高興,認為是自己對東江鎮的大力扶持,才終於扭轉遼東局勢,平遼已不是空話,而是將要實現的目標。

毛文龍的奏疏也已經呈到御桉,主要是兩點,一是授予指揮遼鎮的權力,二是遼餉由東江鎮轉運分配,以便鉗制遼鎮。

此時,在殿內躬身肅立的是內閣首輔周延儒、次輔溫體仁,以及兵部尚書梁廷棟、戶部尚書畢自嚴。

不是正式的朝會,而是崇禎皇帝召集相關重臣,進行了一次御前徵詢。

“毛文龍奏疏所言之事,眾位卿家以為如何?”崇禎緩緩說道:“若兩鎮合併,東江鎮人強馬壯,毛文龍保證能在三年內擊敗建虜,將其逐出遼沉。”

毛文龍沒敢用平遼來刺激皇帝,唯恐袁崇煥的“五年平遼”還在皇帝心中留下了陰影。

而逐出遼沉這樣的字眼,也比平遼更有轉圜餘地,對毛文龍、郭大靖,以及東江軍的壓力要小一些。

“己己之變”後,朝堂震動,溫體仁與周延儒聯手,藉著皇帝對袁崇煥的憤怒,彈劾曾支援袁崇煥的錢龍錫,並將親東林黨的閣臣韓爌、成基命也拉下馬。

所以,這兩位首輔次輔,連帶著兵部尚書梁廷棟,都是今年八九月份才新鮮出爐的。

周延儒最善體察崇禎的心意,知道這位萬歲爺對錢特別敏感。當初寧遠兵變時,群臣要崇禎動用內帑,只有他另闢蹊徑,博得崇禎的好感賞識。

於是,作為首輔,周延儒率先奏道:“遼鎮之守寧遠,原為關門緩衝。但時勢易也,建虜為東江鎮壓制於遼沉,已無力西顧。況東江軍戰力強悍,若有堅城可恃,一萬人馬足以守城。微臣以為,可應允毛文龍所奏。”

為了打消朝廷對關門安危的擔憂,毛文龍在奏疏中表示,如果能夠合併遼鎮,東江鎮可派兵駐防寧遠,只需一萬兵馬即可。

現在的三萬關寧軍,改成一萬東江軍,自然節省了很大的糧餉。

而且,毛文龍還承諾,合併遼鎮後,裁弱留強,只保留兩萬,並主動提出遼餉限額一百六十萬,不足由東江鎮自行籌措。

只要朝廷允許東江鎮繼續以商補軍,繼續給移民遼東以支援和幫助,繼續讓東江鎮的政策在遼東施行,並把糧食拔付給東江鎮,其它的就不用管了。

在袁崇煥主政遼東時,遼餉已經增加到二百八十萬兩,朝廷的財政收入才五六百萬兩,崇禎不得不拿出內帑來補貼。

可毛文龍的條件不是加碼,而是主動為崇禎減輕負擔,省下了他的內帑,還解決了他甚為怨恨的遼鎮。@精華\/書閣*首發更新~~

溫體仁作為內閣次輔,與周延儒表面上“同心秉政,相得甚歡”,但其野心甚大,覬覦著首輔之位。

只不過,他剛入內閣不久,並沒有表露出對周延儒的取代之心,還稟持著澹泊名利,不與人爭權奪利的人設。

而且,作為毛文龍的同鄉,溫體仁還有著另外的心思。那就是交好毛文龍,以為外援。

文官交結武將,本是大忌。可要是首輔的話,外沒有武將掙軍功,也坐不穩那個位置。

比如張居正任首輔時,便有戚繼光和李成梁。相互利用也好,戮力同心也罷,卻給溫體仁以很大的啟示。

所以,溫體仁躬身奏道:“周大人所言極是,微臣附議。”

話不用多,此時還不是與周延儒爭風頭的時候,溫體仁還要等待時機。

“微臣附議。”眼見內閣大老都表了態,兵部尚書梁廷棟也躬身附和。

戶部尚書畢自嚴奏道:“啟奏萬歲,毛文龍自請減餉,可見忠心。然每年一百六十萬軍餉,。(本章未完!

第四百四十六章 崇禎再加賦

朝廷負擔也甚沉重。”

崇禎皺起了眉頭,內帑還是有些,可他卻實在不想拿出來。

梁廷棟奏道:“今日閭左雖窮,然不窮於遼餉也。一歲中,如朝覲、考滿、行取、推升,少者費五六千金,合海內計之,國家選一番守令,天下加派數百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