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三章 悲喜交加的團聚(第2/3頁)
章節報錯
“明年咱種十畝地,你出大力,娘做小活兒。”楊李氏看著兒子試穿新做的鞋,滿臉的慈愛,憧憬著未來,“收成好的話,應該夠咱娘倆吃飽了。”
楊小河穿上新鞋,在地上走動了一會兒,說道:“娘,種地俺自己就成,就在家好好養身體。
楊李氏也不與兒子論,欣慰地點頭,說道:“我兒長了,是最能幹的。”
楊小河起了胸膛,家裡就他這半個男丁,自然要當養家的頂樑柱。
他已經打聽清楚,村上有公共的耕牛,雖然不是免費,也不過是賦稅交得稍微多一些。只要收成好,多交點就不算什麼。
最累的是春耕和秋收,只要這兩個農忙撐過去,剩農兒就沒麼累了。何況,是再累,不挨打受罵,能吃飽飯,楊小河也不在乎。
“娘,我明天還去山裡採蘑菇,能賣不少錢呢!”楊小河對個來錢道兒十分熱衷,季節也快過了,得抓緊時間。
遼東的山珍和特產,現在主要是由官府收購,再透過登萊和天津,還有林家的關係,轉賣到內地,已經成為江鎮的穩定財源之一。
原來這個買賣是由沈魁沈太爺主持的,現在沈太爺已經搞起了對海貿,看不上這些小錢兒了。
但個時候,確實是小錢,因為東江鎮在陸地上沒有多大的地盤,能夠採摘蒐集山珍特產的地方不多。
但現在卻不同了,遼南三州、沿海地帶,再加寬甸鎮江,珍特產的數量急劇加,賺取的錢財也不是小數了。
這於東江鎮百姓又是一個增收的路子,秋季採菇、耳、松子,基本上在山林中都有,可不象後世那般稀缺。
說實話,來移民但凡勤快點,有些力,就總能找到養家糊的路子。這就是在東江鎮的地盤上,官府最著力解決的問題。
否則,在地盤還不足夠大的情況下,哪裡能承那麼多移民?光靠官府救濟嗎,那肯定不是長遠之計。
所以,針對不同年、性別的移民,都能供他們力所能及工作。不管是期的,還是零工,儘量讓們自食其力,至少也能提高生活水平。
“還是結伴嘛,你可不能自己去。”李氏不放心地叮囑道:“聽說山裡有狼,民兵們組織了幾圍獵,也沒殺絕。”
楊小河呵笑著,說道:“娘,你聽誰說的。放心吧,俺們還幾個人,還帶著傢伙。要是真碰上狼,就打死了拿回家吃肉。”
楊氏也不知道真假,只是道聽途說,聽到是數人結伴,也就放下心不再囉嗦。
“娘,昨剛下過雨,蘑菇肯定多。”楊小河充滿了信心,說道:“多攢點錢,過年的時候,也能吃上一個肉丸的餃子。”
這苦命的孩子,楊李用力點著頭,心中酸楚,但也有些慶。
如果還是在建虜統治區,別說什麼餃,就是吃糠咽菜也是奢望。也只有到了遼南,這個曾經地夢想,才能變成現實。
正在此時,外面傳來了敲擊院和說話的音,楊李氏正要起身去看,楊小河已經先一步跑出去。
楊大滿站在院門前,心情複雜,又喜又憂地打量著簡陋的院落和房屋。
這麼小的住處,妻兒是足夠住,可父母呢,道已經……或許,只是暫時失散,還有能夠再找到的希望。
在村公所是打聽著找的,確實是只有(本章未完!
第四百四十三章 悲喜交加的團聚
溫馨提示:為防止內容獲取不全和文字亂序,請勿使用瀏覽器(App閱讀模式。
妻子和兒子在這個中暫住。那個時候,楊大滿心中就已經有了不祥的預感。
一個半大小推門出來,腳步很快地來到院門前,疑地望著外面的男。
其實,楊小河是變化大的,四五年的時間,身量已經高了一頭,但從眉眼中卻還能看出原來的模樣兒。
楊大滿已是成年人,長相基本定形,只是比數年前黑了、壯了些,臉上滿很多。
看著有些眼熟的男人,楊小河沒有從久遠的記憶中一下子想到是久別的父親,遲緩地眨巴著眼睛,疑惑地問道:“大,你找誰呀?”
楊大滿露出難看的笑容,子有些發哽,“小,小河,我,我是你爹呀!”
楊小河瞬間睜大了眼睛,緊眼前的男人,記憶的碎在飛快地拼湊,終於形成了清晰的影像。
“爹—”楊小河終於艱難地開了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