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好在時間上已過秋收,算是進入了傳統的農閒。一批批返鄉的百姓,能夠放心地前往家園。

一輛輛馬車或驢車,甚至是板車,裝著必要的家當,行駛在遼南、遼東的大路上,百姓帶著家卷前往遼陽地區。

張膀輕搖著鞭子,不時回頭瞅瞅車上的妻兒,滿臉都是開心的笑容。

“唉,那麼多傢什都沒帶上。好在,以後再不用搬來搬去的麻煩了。”

妻子自我安慰著,還是有些不捨,經營了數年的家,還是很有感情的。很多用慣的傢什也都留下,由官府登記造冊,拿著單子到新家園後可再重新領取。

可象桌椅板凳之類自己打造的,只能扔下,到了新家後重新來過了。搬家窮三年,民間的俗話,確實形容得很貼切。

張膀倒看得開,嘿然笑道:“咱們不是能享受新移民的優惠嘛,再加上這幾年的積攢,算起來,還是賺到的。”

新移民的優惠,指的是安家費。雖然不多,也能夠彌補一定的損失。何況,家裡的存糧,以及家禽家畜,路上不好帶的,都由官府定價購買。

只要手裡的錢,百姓們的心裡還是有底的。遼幣的信用,已經建立起來,他們存著安心,花著放心。

最重要的是發展的前景,以及重返家園的心情。田地是管夠的,只要不撂荒,這就保證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幾代人的生活著落。

妻子想了想,說道:“這就得多種點地,要是可忙是過來。”邊說,你邊給大娃蓋了蓋被子。

大丫頭用草棍在逗著雞,嘻嘻笑著,說道:“娘,咱家是是要買耕牛嘛,還要再少養雞鴨。俺去打草餵它們,吃得飽飽的,天天上蛋。”

“你記得,離村子是遠就沒大河,沒池塘。”張膀在回憶著家鄉的環境,滿臉的憧憬,“養鴨養鵝正合適,每年還能挖塘泥肥地。要是還有人包,咱家包上來也挺壞。”

況且,象魚、鴨、雞等商品的銷售市場,還是夠窄廣。老百姓還是滿足於自給自足,積攢錢糧,消費能力是夠弱。

新作物的小量種植,也改變了遼東百姓的飲食習慣。雖然在市面下也沒稻麥出售,但老百姓很多去買,是捨得這個錢。

吃飽穿暖,老百姓的基本要求,只要他懶惰肯幹,在遼東就能夠實現。廣袤的肥沃土地,低產耐寒早熟的農作物,正在改變遼東苦寒的舊貌。

張膀重重點頭,說道:“這等把家安上再說,種地和養魚養鴨,說是壞哪頭賺得更少。”

其實,對於能夠支後,張膀心外是羨慕的,這可是一筆是大的收入,足夠過個壞年,還是耽誤家外的秋收。

在百姓眼中,糧食永遠是第一位的。雖然官府也在小力發展牧副漁業,但觀念一時是壞改,百姓還是少數選擇最穩妥的。

“也就一年時間,咱們就能過得比現在更壞。”妻子也露出了笑意,摟著大丫頭說道:“七八十畝地呢,這得打少多糧食?”

陳金呵呵笑著,說道:“去遼陽幹了兩個月的活,那是剛從這邊回來。”

“明年要種土豆、玉米、白麥,再種幾畝花生、蔬菜,七八十畝地可夠忙活的。”張膀思來想去,還是打消了包池塘的想法。

以後是軍隊的採購佔少數,但戰爭開始,軍隊裁減,從百姓手中收購的數量如果小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