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封建國家的君主,其實並不能強求你文武雙全、智力超群,建立什麼豐功偉績,但至少能讓子民吃上飯。

可這些都奢望不上,你也不能帶著國家和民族奔向滅亡,讓國人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吧!

弔詭的是,崇禎就是這麼一位自以為英明,能夠中興大明的帝王。他的所作所為,他的性格缺陷,把大明推進了滅亡的深淵卻不自知。

華夏的幸運,卻在於郭大靖的穿越附身。他竭盡所能,終於挽救了東江軍,挽救了毛文龍,也挽救了華夏淪於腥羶的悲劇。

但崇禎卻不這樣想,眼瞅著平遼便要大功告成,他在皇宮內興奮激動,把這天大的功勞,都歸在了自己的英明神武。

這是封建社會的傳統思想,有明君,才有賢臣名將,國家的興衰,都與皇帝有著分不開的關係。

“攻破遼陽,斬首豪格,殲敵數萬……”崇禎此時喝著香茶,再次看過方正化的奏疏,依然是掩不住的歡暢笑容。

方正化的奏疏寫得詳細,可不象外面的風傳和猜測。遼陽能夠一舉攻破,那就是郭大靖的功勞,毛文龍不過是去白揀一樣。

“郭大靖倒是知恩圖報,也識得進退。”崇禎讚賞道:“若是他的功勞太大,還真是一件令朝廷難作的事情。”

王承恩在旁躬身道:“萬歲英明,郭大靖讓功,確實很明智。”

毛文龍的功勞再大,年齡在那擺著,平遼之後便可以安心養老了。不管是退休回鄉,還是在京師恩養,朝廷是不太可能繼續讓他有晉升的機會了。

相反,郭大靖則還有發展的空間。畢竟,年齡擺在那兒,東江鎮擺在那兒,朝廷也找不到比他更合適的領導者。

在崇禎看來,郭大靖讓出功勞,省得將來有封無可封的煩惱,是在為朝廷著想,也是在報答毛文龍的栽培之恩。

“今年能夠平遼,朕心甚慰。對有功將士,封賞不能吝嗇。”崇禎覺得這解決了自己最大的心病,儘管民亂還是令他頭痛,但還不至於危及到大明的根基。

王承恩恭維道:“萬歲賞罰分明,三軍將士用命效忠,外敵內亂的平定,指日可待。”

對崇禎的瞭解,讓王承恩知道,他對國內明軍是深為不滿的。連拿著鋤頭造反的饑民都剿滅不了,真是無能。

但崇禎不會深入思考,國內明軍的戰力為何孱弱,亂民造反為何屢滅屢起,彼起此伏。

或者他也知道其中的原因所在,但他無力解決,只能自欺欺人,只能怨天尤人,把責任推到下面的文官武將身上。

甚至,他會責怪那些為了口飯吃而造反的饑民,為什麼不能顧全大局。徵遼餉,那是為了平遼滅虜,使國家安定,戰亂不致蔓延到國內。

但老百姓的最低要求呢,他們只是想活著而已。而讓他們能活下去很難嗎,一天幾兩糧食,能吃上粥,也不致餓死啊!

封賞啊?!崇禎吹完大話,又頭痛起來,輕揉太陽穴,喃喃地說道:“從目前的統計看,東江軍斬首已過四萬。平定全遼,首級怕是要超過十萬了吧?”

賞功銀,每顆人頭五十兩;現在就欠了兩百多萬,按十萬算的話,豈不是要五百多萬兩?

王承恩暗自咧嘴,知道按照這個數目,的確是一筆不菲的錢財。可要細算的話,東江軍能夠平定遼東,甚至是提前完成,朝廷還是賺了。

只不過是一下子投入,相比於每年的零揪,確實顯得數額巨大,讓人肉痛。

王承恩知道皇爺的難處,可這賞功銀卻是不能賴賬的。那可是實打實的功勞,不同於紙面上的吹噓和謊報。

每顆人頭,都是將士們用鮮血和生命奪來的。

這不同於占城奪地,可以靈活地賞賜加封。這也不同於餉銀,你拖欠剋扣,也可以慢慢地補。

特別是平遼這般的大事,勝利之時必然要大肆慶祝,犒賞三軍。連賞功銀都拿不出,朝廷是想讓其他軍鎮認為是過河拆橋,是言而無信?

“萬歲,奴婢以為,這賞功銀或許可以緩發,只要毛文龍和郭大靖體諒朝廷的難處。”王承恩試探著說道:“在遼東,他們不是一直用遼鈔嗎?”

崇禎眨巴眨巴眼睛,若有所悟,緩緩說道:“王伴的意思,是讓他們先替朝廷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