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七章 將死的豪格,北進(第3/3頁)
章節報錯
“建虜現在還在猶豫,不明白覆亡就在眼前。”劉興治感到不解,說道:“應該是不瞭解我軍攻城拔寨的厲害。”
郭大靖並不這麼看,至少不是全部同意,輕輕搖頭道:“承認失敗,敢於英雄斷臂的,畢竟是極少數。不光是建虜,朝廷在遼西,非要在無關緊要的錦州駐兵,導致被動的戰局,應該是一樣的道理。”
“建虜還有數萬人馬,還佔據著大片的地盤,要他們放棄征戰所得,狼狽地逃到北方苦寒之地,這個決心可不容易下。”
劉興治點了點頭,說道:“別說多爾袞了,就是皇太極,也沒有做主服眾的威望。”
皇太極繞道入關,一是要解決大饑荒,其次則是以功績加強自己的權威。
畢竟,在對東江軍的幾次失敗後,威望受到打擊,他的稱帝之路變得更加坎坷。
只可惜,郭大靖殫精竭慮,全力施為,終於是粉碎了他的計劃,也扭轉了明金的局勢。
多爾袞與皇太極相比,不僅年紀小,更沒有太多的功績來支撐。爭得汗位,只不過是老一代的奴酋死亡殆盡,阿敏的實力又嚴重不足。
但同樣是汗王,多爾袞的威望連皇太極都趕不上,更不用說老奴了。
所以,就算多爾袞有什麼智謀才略,在建虜高層中也會受到掣肘。內部意見都不統一,建虜怎麼能精誠團結,又怎麼能抗衡發展迅速的東江軍?
“北竄或許是避禍重生的良策,但卻是從我們的角度來看。”郭大靖微笑道:“因為沒有殲滅太多的建虜,讓他們跑了,自然是失望的情緒。”
“但從建虜來看,在實力尚能抵擋的時候,不戰而逃,把祖輩打下來的地盤拱手相讓,不到山窮水盡,是難以做出的抉擇。”
停頓了一下,郭大靖嘿然冷笑道:“建虜在心理上,始終不能接受在戰力上落於下風的現實。還搞什麼集中兵力,想專打我軍冒進的某一路人馬。即便僥倖成功,其實也改變不了大局。”
東江軍有資本,就算是失敗一兩次,也不會傷筋動骨。
但建虜想重演以前傷亡極小、殺傷極大的對明軍的戰績,卻不太可能。說白了,傷亡比就算是一比二的勝利,建虜也已經承受不起了。
“遼陽光復,建虜已經損失了近半人馬。”劉興治微笑著說道:“就算今年不能平定遼東,他們也要在春耕前北竄。早晚守不住,還捂著不放,愚不可及。”
這是實話,建虜就算佔著渾河以北,包括沉陽在內的地盤,可明年還敢放心耕種嘛?
今年的收成基本上已經譭棄了大半,渾河以南的地區是不用想了。按照建虜的物資儲備,無論如何撐不到明年秋收。
趕忙向北逃竄,在春耕前安定下來,趕緊開墾耕種,不誤農時的話,才能勉強養活幾十萬的軍民。
只要考慮長遠,建虜北竄是最佳的策略。留下破壞嚴重的遼東,應該能夠絆住東江軍的手腳,至少得在遼沉經營耕種一年,才有充足的北征所需的物資保障。
可惜,建虜沒有戰略眼光,只盯著已經到手的地盤和利益。或者,他們已經難以再適應苦寒之地的生活,捨不得離開這繁華富庶之地。
對劉興治的鄙視,郭大靖呵呵一笑,說道:“人之常情,也不只是建虜。朝廷要是能在廣寧之戰後,承認熊廷弼的戰略收縮,直接退到山海關。建虜可能得意一時,卻要陷入困境。”
這就又涉及到關寧錦防線的戰略問題上,維持這道雞肋般的防線,耗盡了大明的糧餉,也耗盡了大明的可戰之兵。
但在當時,任何退卻,都會被視為怯戰,被看成對建虜的軟弱。在政治正確這面大旗下,大明不斷地向遼西投入,又不斷地損失,成了個無底洞。
多爾袞現在應該也面臨著這樣的困境,輕言棄土逃竄,將父兄的基業全部丟掉,這頂大帽子就足以壓死他。
除非局勢不可挽回,其他奴酋才可能清醒,但到那時候,估計也晚了。
“郭帥。”劉興治的臉色鄭重起來,開口問道:“末將知道您志向高遠,就算不是要消滅北竄的建虜殘餘,也要向北開疆拓土。但朝廷只給了東江鎮五年時間,末將以為,肯定是不夠的。”
郭大靖轉頭看了劉興治一眼,象是讚賞地輕輕頜首,這個問題不是所有人都能想到。或者說,很多人都沒意識到朝廷和皇帝在治政上的無能。
沒有了戰爭,老百姓就能過上好日子。遼東在誰的治理下,都是一樣。何況,朝廷還給了五年時間,已經是相當的恩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