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排到了一張病床,給老爹安排住院,開始陪護生活。希望朋友們家人安康,平安是福。

********************************************************************

刀槍交擊,箭失橫飛,短兵相接的肉搏戰,在戰壕裡激烈地展開。沒有絲毫的取巧,就是以力相搏,以命廝殺。

戰壕內的空間相對狹窄,長槍大戟施展不開,建虜的弓箭也沒有了用武之地。雙方都在使用較短的兵器,彎刀、斧錘等等。

相對於建虜的準備,東江軍更加地充分。不僅武器配備比較合用,且隊友之間還能互相配合,長短結合,有些類似於戚爺爺的鴛鴦陣。

鋼盾上傳來大力的砍擊,壓得陳興山斜退了一步,但他隨即怒吼著砍出手中的利斧。

敵人招架住了他這有力的一擊,但一支短弩從陳興山前後射來,正中敵人的胸口。

在敵人的慘叫聲中,陳興山順勢又是一斧,將敵人噼得血肉橫飛。

一名戰友從陳興山身旁衝過,用鋼盾招架住了砍來的彎刀;又一名戰友從後趕來,向著敵人刺出手中的三尺短槍。

陳興山也迅速抽出利斧,再次投入戰鬥。而在他們身後,三名短弩兵以熟練的動作拉弦上箭,不斷在十幾米的距離向敵人射擊。

不要求一擊致命,只要射中胳膊腿腳,使敵人受傷,就是對戰友最大的幫助。

顯然,建虜的弓箭在近戰肉搏中喪失了作用,也就少了一種作戰的手段。而這恰恰是他們很為擅長的技能之一。

這是眼界和知識的差別,沒有辦法彌補。因為郭大靖知道,在後世的近戰肉搏中,手槍才是最厲害的武器。

相對於短弩,手弩本來更加合適,既快還能左右開弓。但殺傷力的評估,使得郭大靖最終放棄。

也正因為這樣,每十人為一隊,才配備了三名短弩手,以彌補裝填射速的差距。而且,弩手也配備了近戰武器,可以拔刀上前廝殺血拼。

同樣,近戰兵也能揀起短弩,接替受傷或陣亡的戰友,繼續保持中近距離的射擊。

喊殺聲、慘叫聲、兵器交擊聲,在戰壕內此起彼伏,並向縱橫兩個方向延伸蔓延。

隨著新編協的一個步兵營投入廝殺,倚仗著兵力優勢,東江軍不斷地奪取戰壕,並向鞍山堡逐步逼近。

如果只是戰壕內的拼殺,速度顯然不能達到要求,效率也難以令人滿意。

隨著前沿戰壕被己軍佔領,一座座壕橋推到近前,沉重的木橋轟然落下,在戰壕上架起了通路橋樑。

碾壓著木橋通道,又有壕橋推上來,越過第一道戰壕,在第二道戰壕上繼續著同樣的操作。

通路不斷地向前延伸,很快便是兩百多米的距離。而與此進度配合的,則是火槍兵的投入。

火槍兵的任務不是進入戰壕與建虜肉搏拼殺,而是配合著近戰兵的進攻,在壕溝上向著敵人俯射,以達到更大的殺傷,更快的推進。

弓箭在還擊著,建虜不得不兼顧當面和頭頂的攻擊,被步步擊退,越來越明顯地呈現出敗勢。

失敗是早已註定的,不過是時間早晚,傷亡大小的問題。無論從兵力,還是訓練準備,建虜都遠不如東江軍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