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想到錢,崇禎又犯起愁來。當然,他知道這是必須給的。哪怕是在軍餉上拖延,這賞功銀卻是要儘快拔付。

賞罰分明,這可是保持軍隊戰力和士氣的關鍵。人家在奮勇殺敵,朝廷卻摳摳搜搜,以後誰還有動力?

何況,東江鎮已經是崇禎平遼的唯一指望。到現在為止,東江鎮所要的餉糧也比袁督師主任遼東時,少了很多,你還不知足?

王承恩躬身道:“皇爺,這裡還有方正化的奏疏。”

崇禎接過呈上來的奏疏,開啟閱看著,不時微微頜首,恍然的樣子。

“原來如此。”崇禎放下奏疏,用手輕輕拍著,緩緩說道:“建虜若是全部動員,還是有七八萬人馬。但少年兵、老頭兵摻雜其中,戰力已不可同日而語。”

王承恩陪著笑臉,附和道:“若是連壯婦都算上,建奴能超過十萬人馬呢,可那又有什麼用?”

崇禎笑了笑,說道:“方正化的奏疏寫得不錯,解釋了朕心中的諸多疑惑。對於東江鎮的三年平遼,朕也能放下心了。”

停頓了一下,崇禎又嘆了口氣,說道:“再怎麼難,頂多也就三年。只有遼東平定了,才好全力解決其它困難。”

王承恩不知道方正化奏疏中的內容,也不好輕易接話,只是躬身點頭,表示贊同。

藉著方正化的嘴,郭大靖確實開出了條件,也算是獅子大張口。

按照郭大靖的估算,吞併遼鎮後,東江鎮至少還需要一萬匹戰馬,才具備大決戰的條件。

除此之外,還需要擴充軍隊,供養軍隊的百姓也需要很大的數量。

說白了,東江鎮需要大量的移民,需要戰馬,需要耕牛,需要糧草物資,需要朝廷給予最大力度的支援。

不給也沒關係,三年平遼的目標依然不變。可要是給的話,方正化在奏疏中暗示,東江鎮在一兩年內完成任務的可能性很大。

是勒緊腰帶,一次性地籌措供應,還是分期分批,對崇禎來說,顯然是前者更有誘惑力。

早一年,哪怕早一天,解決掉建虜這個心腹大患,也是崇禎所願意的。

內憂外患,崇禎已經幾天沒睡好覺了。遼東再獲大捷,終於讓他開心暢快,今晚可以翻翻牌子,輕鬆一下。

崇禎做出了決定,從御馬監、京營、薊鎮、山海關等地駐軍抽調戰馬,再從邊外的蒙古諸部大量採購,一萬匹戰馬,再加上幾千耕牛,還是能夠滿足東江鎮的需求的。

何況,方正化在奏疏中也把郭大靖的意思說得挺明白。

只要移民數量能持續地增加,今年秋天如果豐收,東江鎮的糧餉就繼續維持原數,新擴充的部隊不向朝廷再要錢。

“東江鎮光復了大片土地,移民屯墾是應有之意。國內別的不好說,可災民卻是不缺,讓地方官府著力提供方便也就是了。”

崇禎對這個要求並不在意,流民安置到遼東,反倒減輕了朝廷的負擔,更減少了不安定的因素。

拿起方正化的奏疏,崇禎又仔細閱看了一遍。方正化轉述郭大靖的分析,讓崇禎茅塞頓開,連連點頭。

就是不戰,東江軍也給建虜造成持續的壓力,使其必須保持足夠的軍隊,時刻保持警惕。

而沒有了足夠的勞力,不論是耕種,還是生產,都將難以滿足建虜的需要。沒有糧草物資作支撐,建虜連生存都是問題,就更沒有了發動進攻的條件。

“何其相似也?”崇禎突然想起了關寧錦防線,想起了那麼多軍隊在遼西空耗糧餉,卻對建虜並無威脅,主動進攻權依然在建虜手中。

果然沒有殺錯,崇禎臉色沉了沉,又想起了被大言所騙的自己,心中又升起了幾分惱火。

放下方正化的奏疏,崇禎穩了穩情緒,又看到桉上還未批完的奏疏,那是楊嗣昌的請辭,不禁皺了皺眉。

崇禎帝還未登基時,就看過楊嗣昌的《地官集》等書,讚歎楊嗣昌的才能。崇禎繼位後,楊嗣昌先後調任霸州兵備道、整飭山海關內監軍兵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