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一章 敵動我動(第2/3頁)
章節報錯
但到了崇禎年間,因為財政窘迫,軍戶制度的崩潰,常備軍已經下降到百萬以內。
“不是招募不到士兵,而是糧餉無從出,百姓們供養不起。”
郭大靖耐心地為方公公做著解釋:“如果是以前的形勢,建虜只有主動進攻,我軍只能被動防守,建虜便可半兵半民,發動時集結徵召也來得及……”
這就是戰略主動權易手的最大危害,使建虜不得不時刻面對東江軍的壓力,必須保持相當數量的常備軍。
而繞道入關的慘敗,使建虜並沒有彌補大饑荒造成的影響和損失。儘管去年的收成不錯,但也只是略微緩了一口氣罷了。
剃頭遼人的大量逃亡,建州失敗的人口流失,使得建虜嚴重缺乏勞力。沒有足夠的勞力,又怎麼來維持數量眾多的常備軍?
所以,建虜此次發動一點都不意外。換成是郭大靖,也會想方設法地解決人口和勞力的困難。
“我記得在修築關寧錦防線時,朝中便有人提出反對之言,認為十餘萬大軍於遼西坐食自困,歲費數百萬,就是建虜打不過來,朝廷也要被糧餉拖垮了。”
郭大靖輕甩著馬鞭,嘴角上抿,露出幾分鄙夷之色,沉聲說道:“現如今的建虜,也是這樣的困境。我軍即便不主動進攻,建虜要維持常備軍的糧草物資又能支撐幾時?”
如果不是要儘快平遼,郭大靖完全可以用兩年的時間來耗盡建虜的最後一點物資,使其衰弱到最低點,再在第三年全軍發動,一鼓而平定遼東。
其實,郭大靖還是很佩服反對關寧錦防線的那名官員,真是個明白人,看得透徹又長遠。
“從古征戰,未有陳師境上數年不進者;亦未有去敵既遠,虛設十餘萬之眾坐食自困者。有之則守戍之眾,而非進取之旅也。”
“今以十四萬之眾,歲費六百萬,雖言唯敵是求,其實百事不辦,戰固未能,守亦羞稱,虛糜自弊而不虞其後。”
這是當時的兵科給事中李魯生的進言,現在看來,可謂一針見血。
既說出了關寧錦防線的危害,又扯下了遼西駐軍非進取之旅,只能龜縮守城、糜糧餉的遮羞布。
可惜,這位官員的精僻分析,在天啟五年,完全被帝師孫承宗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以及那些寧死不退的大義凜然的言論,則掩蓋了。
如果木匠皇帝採納了李魯生的建議,或許到了崇禎登基,形勢還不至於惡化到那種程度。
方正化明白了,露出恍然神色,連連點頭,讚道:“郭帥一席話,令雜家茅塞頓開。建虜確實是垂死掙扎,想從朝鮮撈一筆。撈不到,就等死好了。”
嘎嘎地笑了幾聲,方正化又建議道:“郭帥亦有上奏權,為何極少進言?皇爺若知曉這其中的原因,也不必憂慮擔心了。”
郭大靖也明白了,這是崇禎又犯了疑心病,恐怕是猜疑會不會被“三年平遼”給再騙了。
想想崇禎在歷史上朝令夕改的種種作為,郭大靖只能無奈搖頭。
三年平遼啊,這才剛剛開始計時,怎麼就耐不住,又開始疑神疑鬼?難道建虜就只能躺倒挨捶,那才是正常的?
對於方正化的建議,郭大靖隨意地敷衍道:“郭某對於奏疏的行文和言語拿不準,怕惹出什麼麻煩。況且,有方公公在東江鎮,代為轉奏也就是了。”
俺沒文化,和崇禎不在一個頻道,懶得理他。郭大靖心裡這麼想,說得卻較委婉,還把方正化放到了比較重要的位置。
方正化信以為真,說道:“如此也好。那雜家就少不得與郭帥時常聯絡,多多請教啦。”
停頓了一下,他又有些不滿地說道:“此次作戰,若不是雜家聽到風聲,就錯過了。郭帥,下次可莫要忘了通知雜家。”
郭大靖有些尷尬地笑了笑,連連點頭,表示下不為例。
對於方正化,郭大靖倒也沒太大的惡感。只是覺得和他在一起,有些麻煩。方公公實在是太過於勤學好問了,讓他憑白浪費很多唾沫。
但透過方正化,給崇禎一些建議,或者得到應有的扶持,郭大靖還是願意這麼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