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二章 緊鑼密鼓的備戰(第1/3頁)
章節報錯
東江軍在今年已經發動了兩次大規模作戰,一是跨海遠征,給繞道入關的建虜以殲滅性的打擊;秋後又打穿建州,火燒赫圖阿拉。
在古代,集結人馬、準備物資等工作費時耗力,大軍發動作戰,並不是想幹就幹,說幹就幹的事情。
就以建虜來說,每年一次大發動,差不多已是極限。甚至於,需要數年的屯積準備,才能夠展開全軍出動的大規模作戰。
所以,多爾袞雖然還有疑惑,但在心中已經判定,東江軍應該是處於休整恢復期,現在的頻繁襲擾,不過是疲敵戰術。
當然,得出這樣的判斷,多爾袞要在遼東發動反擊的決心又堅定了。
對於多爾袞的詢問,李永芳沉默了半晌,才不太確定地說道:“冬季作戰,東江軍並不擅長,頻繁發動,應該是疲憊我軍,也在練兵。”
多爾袞沉吟了半晌,緩緩說道:“進攻遼東的準備,已經接近完成。全力刺探情報,本汗王已經決心近期便發動。”
東江鎮已經公開宣告“三年平遼”,明廷因此而全力支援。
但從崇禎皇帝對袁崇煥的前後態度,多爾袞判斷其不是一個長性的人,頗有些反覆無常的意味。
所以,多爾袞希望透過軍事行動上的勝利,哪怕只是虛的,只要表面上迫使東江鎮退縮,就有可能改變崇禎的心思,從而改變對東江鎮的態度。
同時,對於後金內部的軍心民氣,自多爾袞登基後也沒有什麼振奮之舉,反倒是遭到了重挫,又不得不收縮防線。
還有一個原因便是要打破,或者說改變目前的戰略態勢。
遼東的東江軍從兵力上看,是比較弱的。朝鮮王室的膽小懦弱,多爾袞也認為是可以威脅恐嚇的。
李永芳躬身領命,也沒有什麼勸諫。
儘管他心裡認為能抵擋住東江軍的壓力,就已經不錯了。但他也明白,身為汗王的多爾袞,有他看問題的角度和考量,可以理解。
在人力、物力,以及軍隊的戰力上,建虜已經被快速發展壯大的東江軍所超越,顯露出了越來越明顯的頹勢。
多爾袞迫切地需要一場勝利來扭轉低落的人心士氣,不強求能殺死殺傷多少敵人,只要在表面上能夠用於宣傳就夠了。
比如說,象袁崇煥做的那樣,佔領滿是殘垣斷壁沒人要的錦州、大淩河,便可以大聲嚷嚷著收復了城池,復土多少多少裡。
多爾袞也打著這樣的主意,將兵鋒推到鴨綠江,恐嚇一下朝鮮,也就達到了目的,才不管戰績如何呢!
李永芳告退而去,室內安靜下來,多爾袞揉著太陽穴,終於露出了頹喪的神情。
壓力真是大呀!
東江軍的發展速度令人不敢置信,不得不承認,在整體實力上,已經碾壓後金。
沒錯,在郭大靖看來,決戰的契機還不到,東江軍的實力還要再增長一些,才有絕對的取勝把握。
但從多爾袞的角度來看,東江軍的壓力已經如山般沉重,死死地壓在後金頭頂。如果不能用力撐開,後金很快就會被壓成齏粉。
關鍵是就象現在這樣的對峙,建虜也承受不起,或者說是難以持久支撐。
大量軍隊處於警戒狀態,其它的生產怎麼辦,耕種土地、打造武器等等,可都需要勞力。
人口問題已經成為了建虜恢復的最大障礙,不得不強令歸附的蒙古諸部出人出馬,組建蒙八旗。而漢軍的擴充,同樣也榨乾了後金的勞動人口。
也正是基於這樣的困境,進攻遼東便成為差不多是唯一的選擇。
除了迫使東江軍退縮,營造出勝利的表象外,進攻朝鮮,對日益親明的朝鮮朝廷進和恐嚇威脅,順帶著擄掠人口,也是一個重要的目的。
要知道,在歷史上的丙子胡亂中,建虜可是擄掠了數十萬的朝鮮百姓返回遼東,成為農奴,為他們耕種生產。
多爾袞思慮良久,吐出一口長氣,似乎輕鬆了不少,抬手拿起李永芳留下的情報,仔細閱看起來。
有關大明朝廷的情報是比較多,也比較詳細的,畢竟獲得的渠道比較多,明廷的邸報之類的,也不保密。
“……棄暗投明,反正立功的蒙古、女真人可獲獎勵,得大明國籍,定居遼東,與大明子民享受同等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