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秦皇島當時屬於撫寧,且未開埠,不知道能不能直接當作港口使用。

現在的船隻在大小和吃水深度上,都不能與後世的巨輪相比,應該能夠停靠秦皇島。

郭大靖提筆寫出疑問,畫了個“?”號,這是需要派人或派船進行實地堪察的。

從秦皇島登陸,直接向西經永平、遷安,便是遵化,距離最短,也是最為快速的堵截建虜後路的途徑。

哦,不一定。從天津登岸,到遵化的距離,好象也差不多遠。

郭大靖桌案上擺著的是一張彩色的掛圖,卻是從空間內取出,從未有外人看過的高畫質地圖。

從天津到遵化,要經過寧河、開平,玉田或豐潤,就到了薊州,或是遵化。

既然距離差不多,走天津似乎更保險一些。畢竟,天津已經是大港口,設施齊全,大船可以直接靠岸。

當然,天津是有守軍的,但也只是個小麻煩。憑他們的兵力和武備,雖然號稱津鎮,可並不會對突然登陸的大軍造成什麼阻礙。

內地軍隊的衰敗是顯見的事實,袁可立任登萊巡撫時,登鎮的船隻和兵力並下於東江。可現在,東江鎮只需出動數千人馬,幾十條戰船,就足以橫掃登萊。

可這一切都是被掩蓋的,只有在建虜繞道入關後,才原形畢露。建虜縱橫馳騁,可謂是戰無不勝。連遵化、永平等城,都是一鼓而下。

自此,大明的虛弱暴露無遺,建虜更是五度入關劫掠,如入無人之境,最遠竟打到濟南。

郭大靖用力搖了搖頭,甩開更多的雜念,強迫自己再專注於作戰計劃。

東江鎮的全部人馬將近五萬,左右兩協各是一萬兩千,前後兩協則是一萬,再加上騎兵營。

儘管還有擴充的人力,但既要種植,又要生產。平衡之下,郭大靖估算著,最多也就五萬數千。

明年建虜統治區爆發大饑荒,會有大批剃頭遼人逃出。但在時間上,卻是來不及組織、訓練併成軍的。

這樣的話,除去留守的人馬,能夠跨海作戰的兵力,最多也就三萬左右。

三萬的話,應該是夠的。也不是跑去與建虜野戰廝殺,而是佔據要地城池,截擊要滿載而歸的建虜。

而不管是在秦皇島,還是在天津登陸,最重要的前提條件,便是水師的運載能力。

一次能載運多少人馬,如果兩次投放,間隔又要多少時間?

對於東江鎮的水師,郭大靖還是比較瞭解的。

粗略的估算,一次運載兩萬人馬應該沒什麼問題。三萬的話,船隻的數量恐怕還是不夠。

但這也不算什麼,還有一年多的時間,可以多打造船隻,還可以動員捕魚船隊,甚至是僱請林家、朝鮮、倭人、西夷的海船。

這個問題算是解決了,郭大靖又得計算三萬人馬出動,所要攜帶的糧草物資,以及武器彈藥。

如果自己不是有空間,光這些輜重的運輸,就是很令人頭痛的事情。

對,既然是提前佈置,當然可以先派人在沿途設定倉庫,屯儲物資。就以商人和貨棧的名義,想必也是可行的。

糧食應該沒有問題,多批少量地購進,或是以糧商的身份開個糧店。其它物資可能有些麻煩,你總不好裝著炸彈可哪亂跑吧?

即便是糧食有保障,對於軍隊的後勤運輸壓力也是極大的緩解。當然,郭大靖要發起狠來,從沿途村鎮城市搜刮,也是逼不得已的辦法。

既然彈藥物資難以在內地屯積,那就只能發揮自己得天獨厚的優勢。

火炮是沒法子,可隨軍帶上一批輕型的佛朗機炮,再配以一定數量的彈藥。炸彈和火箭,乃至火藥、鉛子,除了士兵隨身攜帶,空間便能夠裝下大部分。

空間內的儲存物資要認真規劃一下,糧食只帶一萬石,然後全部裝入彈藥,這就是一個大型的軍需倉庫,能節省上百輛運輸的車輛,以及拉車的騾馬。

馬步三萬,應該是能夠出動的極限了。而且,騎兵不能太多,三四千也基本上到頭兒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