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八章 繞道入關,早有所料(第3/3頁)
章節報錯
第一個方案還是抄建虜的老巢,如果建虜留守兵力很多,聚於遼瀋倚堅防禦的話,便對建虜統治區展開多點進攻,解放大量的遼民百姓。
也就是說,第一個方案還有兩個備選計劃,都是立足於遼東,批虛搗亢,破壞建虜統治的基礎,並壯大自己的力量。
第二個方案則是跨海登陸,在京畿地區襲擊建虜,使其難以將劫掠到的人口牲畜錢財,安然運回。
之所以產生跨海作戰的思路,是郭大靖思維的昇華,或者說是對歷史事件的重新研究和審視。
皇太極到底帶了多少人馬繞道入關,歷史資料也是很有出入,沒有極為確切的數字。
儘管很多史料都說皇太極是傾後金之兵,十萬人馬入關抄掠。但從各方面的情況分析,十萬只能是號稱,根本不可能有這麼多。
建虜的總兵力,也就是披甲的戰士,老奴在世時也就六萬左右。
經過了攻朝作戰、寧錦之戰、第一次征伐察哈爾、攻打旅順,再加上東江軍的幾次戰鬥,差不多損失了將近一萬。
人口的自然增長,再加上從野人女真各部掠奪,建虜在這段時間內能夠得到的補充,頂多也就三千。
也就是說,建虜不進行動員的話,總兵力已經降到了五萬四五千。
東江鎮的發展壯大,已經對建虜構成了越來越大的威脅。皇太極就是要繞道入關,也要留下足夠的人馬防範老巢被襲。
留多少,三萬,應該足以抵擋東江鎮的進攻。兩萬的話,恐怕守衛不了那麼寬廣的地盤,總會被東江軍找到漏洞。
這樣算下來,皇太極能用於抄掠中原的人馬,加上附庸的蒙古人,應該也不足四萬。
或許歷史上的己巳之變就是這樣,四萬人馬入寇京畿,號稱十萬。
如果真是十萬大軍,戰事不應該打成那個樣子,京城保衛戰應該更加激烈。所謂的關寧鐵騎,不全軍覆沒,也會被打殘。
而隨著郭大靖記憶中的訊息被大腦不斷檢索出來,他對自己的這個推斷也是越來越能夠確定。
比如皇太極率兵攻下遵化後,為了確保這個退出長城的咽喉要道,留下范文程守城,可兵力卻只有八百。
應該說,范文程留守,皇太極已經是足夠重視遵化城。但只留下這點兵,只能說明總兵力恐怕連四萬都不到。
郭大靖放緩了馬速,在夜色的星月之下,重新捋順著,清晰著自己的思路。
棋勝不顧家,皇太極不可能犯這個錯誤。
遼瀋是建虜的統治中心,有那麼多的滿人家眷,瀋陽更有老奴的墳墓,絕不容有失。否則,他這個汗王也不用做了。
所以,他一定會留下足夠的兵力,確保老巢無虞。這樣的話,繞道入關的人馬不會太多,萬一遭到挫敗,對後金也不至於是毀滅性的打擊。
四萬好象都高估了,三萬嘛,可能性倒是越來越大。
郭大靖突然激動地甩了下馬鞭,戰馬會錯了意,向前急跑了幾步,才又降下了速度。
總以為自己佔著先機,知曉歷史發展的軌跡,卻沒想到,還需要剝繭抽絲,才能發現其中的謬誤,或是訛傳,找到其中隱藏的真相。
“並信從前史不真。”郭大靖彷彿找到了閃閃發光的金礦,精神振奮,不由得發出了暢快笑聲。
原來如此,原來如此。
光想著直搗建虜老巢,為此而作著充分的準備,差一點就一腦袋撞到鐵板上,所有的設想都可能化為泡影。
是的,不能直搗遼瀋的話,只在建虜統治區的周邊襲擾。也能解救出不少遼民,摧毀建虜的農莊。但戰果甚小,遠達不到郭大靖的目的。
不能攻佔遼瀋,那就轉換思路,破壞建虜劫掠人口牲畜和錢財物資的意圖,讓建虜在大饑荒中一蹶不振,這也是明金戰略轉折的重要目標之一。
兩個方案,總有一個能夠有機會,儘管都不容易。
郭大靖勒住了戰馬,離自家商棧只有十幾里路了,但他有股子衝動,想返回軍情部,與周慶、馬民再加商議,確定另一個方案的計劃。
路旁的樹枝在夜風中嘩嘩作響,幾片枯葉飄落而下。
郭大靖自失地一笑,總是那麼心急,想得還沒那麼完善,已經這麼晚了,還要再去打擾周慶他們休息。
算了,把計劃制定得周全一些,再和周慶、馬民仔細商議,完善後加快實施吧!
郭大靖挾緊馬腹,一抖韁繩,再次疾馳上路。
軍情部離港口很近,派出和返回的人員乘船能直接到達,速度更快,訊息傳遞的時間更短。
儘管金州軍情部能夠共享東江鎮的情報,但毛文龍親自掌握的諜報網,卻並未合併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