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二章 七月遼東,心喜景象(第3/3頁)
章節報錯
就是種植傳統作物,也不見得是年年顆粒無收。
同緯度的國家有倭國、朝鮮,更寒冷的地方有漠北蒙古,有俄羅斯,還不是都挺過來,沒在小冰河期亡國?
王老憨不明白什麼小冰河期,但對郭大靖的判斷卻十分篤信。或者說,對於官府,百姓們已經有了很大的信任,這可能就叫公信力吧!
管中窺豹,可見一斑。
郭大靖只是透過自己親眼看到的景象,親耳聽到的述說,以及百姓們的臉色,便能知道他們的生活怎樣。
離小康還有不小的差距,但溫飽卻已經能夠保證。而這些改變,也就是在這幾年的時間裡完成的。
“村上的民兵怎麼樣,訓練不影響農活兒吧?”郭大靖索性多問一些,多瞭解一些實際的情況。
“不礙事兒的。”王老憨擺著手說道:“農忙也就那麼一段日子,農閒的時候更多。有他們在,老百姓更安心。前些日子,還打死了兩頭從山上跑下來的野豬呢!”
咧了咧嘴,王老憨繼續說道:“那玩藝兒可厲害,要是看不住,一夜能拱好幾畝地,莊稼都給你禍害了。”
郭大靖抬起頭,瞭望著遠處的山林,卻也只能無奈地苦笑。
可這畢竟不是普遍的事情,隨著人口的增多,那些可憐的野獸,不是被打死,就是向更遠更荒僻的山林遷徙了。
即便如此,遼東大地想要達到後世的開發程度,卻也不是十幾年、幾十年,甚至是上百年能夠達到的。
也就是說,就算東江軍不再擴大地盤,只憑遼南三州,再來十幾萬、二十幾萬人口,也足夠承載。
代價也是有的,那就是自然環境的改變,森林覆蓋率的大幅縮減。當然,現在肯定考慮不了那麼多,東江軍也不可能不收復失地。
一個七八歲的小孩子跑了過來,招呼著王老憨回家吃飯。這個虎頭虎腦的小傢伙,正是王老憨的孫子。
“這臭小子,不知道在哪裡鑽了一頭的灰土。”王老憨斥罵著,但卻滿臉的寵溺和笑意,按著孫子給郭大靖磕頭行禮。
郭大靖看到這長得墩實、歡蹦亂跳的小子,笑著掏出兩張軍票塞過去,讓他自己買零食吃,心中愈發肯定了百姓們的生活水平。
“老人家,回去吃飯吧,我也要繼續趕路了。”郭大靖婉拒了王老憨的邀請,上馬揮手,帶著親兵疾馳而去。
百姓們的生活質量在穩步提升,也意味著將士們沒有後顧之憂,能夠安心打仗。
正是他們的英勇奮戰,才讓親人和朋友能夠安定地生活,讓家人能夠生活得更好。
作為三州之地的主要管理者,郭大靖只相信自己看到的,聽到的。這可能是與皇帝和大臣們最大的區別。
用“何不食肉糜”來說崇禎和大臣,可能並不確切,但他們對於民間的疾苦要麼知之不多,要麼就是鐵石心腸、熟視無睹。
奏疏上的形容,遠沒有親眼目睹能觸動人心。只看“人相食”這三個字,你能想象得出那如人間地獄的悽慘之景嗎?
郭大靖抬手示意,放慢了馬速。
前面不遠處,幾個七八歲大的孩子拿著樹枝、網兜,歡叫著跑過大路,追逐著一隻羽毛鮮麗的鳥兒。
一個孩子明顯要小一些,跑在後面,還在溝坎處摔了個跟斗,弄得一身土,卻也不哭,爬起來咯咯笑著,又邁步追向了同伴。
“皮實得很哪!”郭大靖露出了開心的笑容,看著這幫野孩子大呼小叫地跑遠。
正是無憂無慮的年紀,在野地裡瘋玩兒,也不回家吃飯。希望他們能一直快樂平安地成長,戰亂再也影響不到他,更不會為了一口吃的而顛沛流離。
郭大靖收回目光,吐出一口長氣,挾了下馬腹,加快了行進的速度。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