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一章 九州之鐵難鑄其錯(第2/3頁)
章節報錯
在崇禎皇帝親口列舉袁崇煥種種罪狀之後,才以諮詢的口氣徵求意見:“法司如何定罪?”
皇帝已經確定了袁崇煥的大罪,大臣們哪裡還敢造次,一味頓首,聽憑皇上發落。
崇禎見群臣並無異議,隨即宣佈他的決定:“依律磔之!”
同時,錢龍錫職任輔弼,卻私結邊臣,互謀不舉,下廷臣會議其罪。
至此,儘管餘波尚待平息,可袁崇煥的逆案終於算是塵埃落地。
這是自遼東經略熊廷弼被殺後,又一位遼東經略、督師級別的封疆大吏被朝廷問罪處死。
但袁崇煥卻要比熊廷弼慘多了,所謂“磔”,民間又稱之為千刀萬剮,即寸寸臠割致死。
如此之重的處置,由祖大壽口中說出,眾將一時沉默,竟不知說什麼才好。
可以看出皇帝對於袁崇煥的入骨之恨,連帶著他們遼鎮,肯定也被皇帝記在了心裡。
立功贖罪的機會已經沒有了,況且遼鎮也沒那個能力,前景之黯淡,已經是昭然若揭,不過是時間早晚的問題了。
這更堅定了祖大壽透過走私、積攢錢財的想法,作為退身之路,必須趕在朝廷動手之前做好。
在他看來,象東江軍那樣透過與建虜的血戰,來使朝廷轉變態度,根本就不現實。
就這三萬來人馬,中間還隔著錦州、廣寧,怎麼和建虜打?
況且,自家知道自家的事情,與建虜開戰,恐怕死光了,也不可能獲取象樣的勝利。
…………………
身在金州衛城的郭大靖,也看到了朝廷的邸報,與邸報差不多時間送到的,還有京城情報站的詳細報告。
袁崇煥綁赴西市處磔刑時,割肉一塊,京師百姓從劊子手爭取生啖之,劊子亂撲,百姓以錢買其肉,頃刻立盡。
開膛出其腸胃,百姓群起搶之,得其一節者,和燒酒生齧,血流頰間,猶唾罵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盡。止剩一首,傳視九邊。
糜師費餉,動搖國本;擅權跋扈,謀款斬帥;率軍入關,避而不戰;坐視淫掠,不動如山;神京蒙難,生靈塗炭……
九州之鐵難鑄其錯,割盡一身肉能償乎?
袁崇煥大言欺君,輕言平遼,禍延九州。為了支援平遼,明廷財政不敷,只得加派遼餉,激起多少民變,又逼死了多少貧苦百姓?
袁崇煥愚不可及,賣米與蒙古諸部,不僅使建虜得以緩解饑荒,更為其提供了繞道入關的沿路補給,又害得多少京畿百姓家破人亡?
政局動盪,黨爭再起,大明僅有的元氣便在這黨同伐異的傾軋中加速流失。
被己巳之變刺激到的崇禎,更加剛愎多疑,之後更多的失智失策,直接影響到了明末的政局,使得大明的滅亡走上了快車道。
若無東江軍的力挽狂瀾,亡天下既始於此。
郭大靖放下了情報,垂下眼簾,心中情緒複雜,百味雜陳。
更有諷刺意義的是,袁崇煥在與皇太極的書信議和中,曾有“天之心即汗之心,亦即我之心也。汗若誠心,我豈可弄虛;汗若實心,我豈可作假”之語。
現在,袁崇煥與皇太極一先一後在西市被千刀萬剮,不知道他們二人當時的心情是否一樣,還能不能想到一塊兒?
不僅處刑一樣,連情景都幾乎相同。皇太極的肉也是被京城百姓爭搶而食,銼骨揚灰和酒吞。
“崇煥之禍,其自取耳!”毛文龍與郭大靖一樣,竟然也沒有歡欣鼓舞之意,捋須皺眉,發出了慨嘆。
郭大靖點了點頭,說道:“志大才疏,卻不自知;除了膽大,別無所長。”
只是龜縮守城,便能稱之為名將,顯然是標準太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