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九章 崇禎的遼東攻略(第2/3頁)
章節報錯
第三步則是下旨命祖大壽率部回鎮寧遠,使其成為山海關外的緩衝和屏障,也方便運糧餉於覺華島,就近補給。
這樣一番運作下來,關寧軍變成寧遠軍,也只剩下了三萬多的人馬。山海關則既是他們的後路,又是他們的督戰隊,並防備其作亂。
寧遠三萬,山海關四萬,薊鎮三萬,整個關寧軍自此分崩離析,這支軍閥式的部隊再也掀不起大浪,崇禎也才能放心。
同時,棄守錦州和大淩河等地,每年至少能節省糧餉百萬。在財政總收入不變的情況下,這筆錢財正好投入到東江鎮。
在崇禎看來,這是一舉三得的妙計。既控制了關寧軍,又能傾斜供應東江鎮,還不增加財政負擔。
不,應該是一舉四得。薊鎮的駐防軍不用再花錢招募,豈不是又省了一筆?
但就是這樣的妙計,朝堂上卻有很多官員上疏反對。
如果不是曹化淳帶回來的郭大靖的分析,崇禎還不知道在這些官員慷慨陳辭的背後,卻是想著繼續在關寧錦防線的投入中撈錢貪腐呢!
而崇禎之所以派關寧錦防線的原創者孫承宗攜滿桂前往寧遠,做移師關內的準備,是看重孫承宗在遼東經營多年,頗有威望。
滿桂不僅是猛將,也曾在寧遠長期任職。這一文一武的搭配,在崇禎看來,寧遠軍移師應該是又快又穩的事情。
可從派遣到現在,還不到一個月,崇禎操切的毛病又犯了。他甚至開始懷疑,是不是孫承宗陽奉陰違,並不賣力地執行收縮防線的新戰略。
王承恩的委婉解釋,讓崇禎稍微安了心,拋開急躁的情緒,坐回到御椅中。
崇禎沉思半晌,緩緩說道:“市井傳言,袁崇煥為了與建奴議和,陰謀殺害毛文龍。而且,他還與內閣官員私下通訊,得到了某些人的支援。”
王承恩躬身道:“皇爺,市井傳言有多個說法,皆是痛恨袁崇煥。若是想證明真假,也不難,傳話給鎮撫司審訊便是。”
“無風不起浪。”崇禎沉聲道:“去告訴鎮撫司劉僑,就此事審訊袁崇煥。”
“奴婢這就派人去。”王承恩躬身退到殿外,叫過宮人去鎮撫司傳萬歲口諭。
崇禎並不是想為毛文龍要個說法,而是最想揪出哪個閣臣敢私自結交外臣。在他看來,袁崇煥能夠欺瞞自己,是朝中有人支援,為他說話粉飾。
而歷朝歷代的皇帝,最不能容忍的便是官員結黨。袁崇煥事發,與其關係較密切的,都已經被崇禎劃到逆黨之中。
不僅是要清洗逆黨,崇禎還要把袁崇煥上任後搞出來政策措施,全部作廢。沒有新的舉措,基本上是恢復原樣兒。
比如重設登萊巡撫,糧餉由津運,山東也要承擔一部分。
王廷試已被歸為袁崇煥一黨,登萊道的官職說罷就罷。但由誰來擔任登萊巡撫,以及遼東巡撫的人選,還是很讓崇禎費腦筋。
由於關寧軍的拉胯表現,崇禎把平遼滅虜的希望都轉到了東江鎮身上。正因為關寧錦重要性的下降,在遼東設定督師或經略,就已經不合時宜。
在明朝的官制中,督師、經略雖然比巡撫層級高,可是並非巡撫的上級,真正主導地方軍務的往往是巡撫。
但弔詭的是,不管你是什麼官職,朝中有人是最重要的。
比如遼東巡撫王化貞,得到了兵部尚書張鳴鶴和首輔葉向高的支援,就可以壓制經略熊廷弼。
而孫承宗第一次出任薊遼督師時,遼東巡撫閻鳴泰就是個擺設,直接就被擠到了覺華島上,當起了後勤官。
督師、經略、巡撫手下的將領軍官,同樣也是互不統屬。
督師、經略手中的尚方寶劍,奈何不了巡撫手下的總兵;但直屬於督師、經略的總兵,犯事兒後便可以先斬後奏。
歷史上,袁崇煥就是佔著這個優勢。請罷登萊巡撫後,直管東江鎮,毛文龍也要算是他的手下。
只不過,毛文龍不是一般的總兵,是持有尚方寶劍的一方鎮將。袁崇煥沒有請旨,也是擅殺。
崇禎不設遼東督師或經略,就意味著遼鎮和東江鎮的不相統屬。遼鎮有遼東巡撫,登萊巡撫則是東江鎮的頂頭上司,儘管只是名義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