淑珍笑了笑,說道:“你不知道,村上有幾戶人家要去復州,那裡給的田地多,只要你不撂荒,能種多少都沒問題。”

淑珍知道得也不算詳細,得到覆蓋兩州後,依然是採取的軍退民進的策略。軍屯多轉到蓋州,原來北金州和復州的軍屯則分給了老百姓。

田地增加,又要擴軍,地多人少的狀況下,就需要大量的牲口。同時,百姓想要耕種更多的土地,也沒有了限制,只要繳納賦稅即可。

而直到現在為止,不給是分給軍屬的,還是普通百姓的,田地的所有權都在官府手中。

說白了,耕種田地的人家都算是租地的佃戶,賦稅就相當於地租,官府則是最大的地主。

而能讓百姓們放心的,是官府所推出的永耕權。只要地不荒,能按時繳納賦稅,你就能永遠在這塊田地裡春種秋收。

官府不賣地,老百姓之間也沒有土地買賣。儘管這使官府少了財政上的進項,但也少了很多麻煩的事情。

況且,這是郭大靖著眼長遠所提出的建議。有些類似於後世的土地國有,以及土地承包。

經過兩年多的運作,這種土地分配的模式,越來越成熟。老百姓也越來越託底,今年終於湧現出了土地承包大戶,是非常可喜的改變。

韓仲對於自家多種些田地,並不如何在意。

可聽淑珍這麼說,他也考慮了半晌,開口說道:“要多種地的話,家裡就添個大牲口。錢攢得不夠,可以貸款,幾年就還上了。再者,對於軍屬,買牲口也有優惠政策的。”

淑珍垂下眼簾想了想,說道:“要是能買頭耕牛,咱家就種五十畝田地,你說呢?”

韓仲用力點了點頭,說道:“那就辛苦你了。其實,真的不用那麼勞累的。”

淑珍抿嘴微笑,說道:“沒你想的那般累。一年的時間,也就春耕秋收忙,平常還不是閒著?”

韓仲也是農戶出身,哪裡不知道淑珍說的好象有理,其實種地哪有那麼清閒?可淑珍看似挺堅決,他也不好再說什麼。

淑珍自然也有自己的打算,那就是把土坯房改建成大瓦房。

村上已經有人家做到了,她盤算著,要種五十畝田地的話,頂多兩年,也能住上寬敞明亮又結實好看的房子。

在東江鎮的政治體制下,部分百姓能夠先富起來,多數卻是在軍屬之家,得益於諸多的優惠政策。

而這部分人的富裕,既是榜樣的作用,又能帶動更多的百姓發家致富。種地,無疑是比較穩妥的方式。

除了耕種,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手藝人也越來越找到了自己的致富路。比如瓦工,蓋房必不可少;比如木匠,添置傢俱便需要他們。

兵、農、工,或者是工農兵,東江鎮的主體階層,已經逐漸形成並固化。至於商和學,則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形成規模。

東江鎮在名義上還是軍戶制,但在制度上卻越來越偏離,也越來越象郭大靖心目中的樣子。

等到平遼滅虜後,名義上的也就不需要了。軍戶立時就會變成良民百姓,從法律和制度上,徹底擺脫軍戶的人身束縛。

吃過晚飯,淑珍收拾碗筷,韓山童也得等到明天再去和小夥伴們吹牛,便和小丫頭坐在炕上,又向老爹打聽著戰場上的事情。

“建奴在京畿地區縱橫衝殺,如入無人之境。”韓仲緩緩講述著,“地方駐軍太久未打過仗了,在建奴鐵蹄下,不堪一擊。”

“無數老百姓被建奴擄掠,象豬羊般被驅趕著要出關,到了遼東,這些百姓就是奴隸。天寒地凍,在路上還不知道要凍餓而死多少。”

“郭帥率領我們登岸後,直奔遵化,擊敗守城的建奴,也切斷了孤軍深入的敵人。到那個時候,其實勝利已經在手,只不過戰果有多大,還不清楚。”

“建奴為了把擄掠到的百姓和財物帶出關,不得不兵臨遵化,想要擊敗我軍,奪路出關……”

淑珍不知何時走進屋,倚在門邊,在圍裙上擦著手,靜靜地聽著丈夫在講述跨海征戰的經過。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