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文龍顯然也想到了這一點,緩緩說道:“五協輪流駐守,四個月一換。先派孔有德的後協去吧,替換的部隊以後再定。”

郭大靖對此沒有異議,說道:“襲攻赫圖阿拉之時,就由皮島的駐軍,再加上數千飛騎,來執行作戰。大帥以為如何?”

“可以。”毛文龍點頭應允,說道:“這樣的話,還節省了要運輸的物資彈藥。”

部隊調動,肯定要耗費更多的糧餉。這就是所謂的“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建虜遭到重創,又失其主,恐怕短時間內無法發動,我軍也要趁此時間完善蓋州的防禦體系。”毛文龍沉吟著補充道:“襲攻赫圖阿拉,便暫定在半年以後。”

郭大靖說道:“只是作戰的計劃,是否發動也要看當時的形勢,自然也不必定得太死。”

毛文龍點了點頭,眼看工作基本上都確定下來,他也顯出了輕鬆之態,往後靠進了椅中。

第二支前往皮島的部隊,他已經決定派毛承祚的前協。從時間上看,這是最有可能參與攻襲赫圖阿拉的人馬。

那可是毛文龍的族侄,有立功的機會,自然要優先考慮。在毛文龍看來,這可能是今年唯一的一場大仗。

經過跨海遠襲,沒有參加的將領肯定很羨慕,也會很嫉妒。儘量有收復失地的戰功,但與遵化戰役的耀眼相比,實在是小巫見大巫。

都想打仗,都想立功,求戰慾望強烈,不管是毛文龍,還是郭大靖,都是希望如此。

對於建虜恐懼已經蕩然無存,但有作戰,東江軍將士都認為必定勝利。

心理上的優勢,使得東江軍成為明軍中,唯一迫切地想與建虜作戰的部隊,這是令人驚詫,且是非常可喜的。

郭大靖倒是希望能在下一次的皮島駐軍輪換中,換上劉興治所領的左協。那可是他的原班人馬,用起來得心應手,勝利更有把握。

但這種事情是不能說得太透徹的,就象毛文龍屬意於毛承祚,卻不是馬上就確定,總要矜持委婉一些。

“聽說在京畿地區的情報站,也會有很大的變動?”毛文龍隨意地問道:“既然已經立穩腳跟,又何必換來換去呢?”

郭大靖開口解釋道:“是否調動,也取決於情報站人員的意願。但遼東口音的,還是要儘量撤換。”

停頓了一下,郭大靖繼續解釋道:“袁崇煥倒臺了,建虜再次繞道入關的可能性也不大,在京畿地區繼續維持目前的情報網,末將以為並無必要。”

“你考慮得也有道理。”毛文龍並不是如何關心,只是隨口一問,聽了解釋後便擺手說道:“便按你的佈置去做,遼南這邊也確實需要更多的人才。”

人才的概念已經與內地大不一樣,不看你是否是生員,是否精通詩詞歌賦,只看你的實際能力,也就是對政策執行得效果。

沒有了科舉取士,東江鎮的官員便要從基層幹起,再逐步獲得晉升的機會。這與明朝科舉取士、直接授官,有著很大的區別。

從基層幹起的官員,儘管在文化程度上比不得飽讀詩書之輩,卻能勝任各自的工作,這也是對他們最低的要求。

門檻比較低,不管是男是女,給的薪酬也並不高,但足夠政務官員養家餬口。

工作又不是很繁累,還能享受當官兒的樂趣,儘管沒有令人嘖舌的排場,可還是有很多人願意的。

同時,東江鎮的政務官員比較接地氣,比較實幹,沒有那麼酸腐,沒有那麼多私心作祟。

當然,在賦稅和刑律等方面,東江鎮官員在理論上還是欠缺的。這主要是因為東江鎮的統治區,沒有那麼多的事兒,管理也是比較粗疏的。

要想精細管理,恐怕在短時間內是做不到的。要想讓朝廷派遣官員,無論是毛文龍,還是郭大靖,都難以信任。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