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章 天道好還,血債血償(第3/3頁)
章節報錯
從嘉靖元年一直到萬曆年間,內外戰事不斷,也湧現出了很多優秀的武將,可能夠獲得爵位的僅有一人,那就是獲封寧遠伯的李成梁。
除此以外,名氣和戰功並不遜色的俞大猷、戚繼光、馬芳等人,都未獲爵位。
戚爺爺所作的詩中有“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高風亮節之後,難免也有蘊藏的鬱結之氣。
到了如今,刻薄寡恩的後果越來越明顯地體現出來。武人們毫無榮譽感,明軍的戰鬥力也下滑到了最低谷。
建虜繞道入關,崇禎為了讓武將賣命,也可稱之為病急亂投醫,封了滿桂東平侯,這似乎是個好兆頭,好開端。
當然,走極端也同樣危害極大。歷史上,到了快亡國之時,爵位也開始優惠大甩賣。
同樣是勤王,在李自成進逼北京時,崇禎一口氣加封吳三桂為平西伯,左玉良為寧南伯,唐通為定西伯,黃得功為靖南伯,並召召集吳三桂、唐通等人勤王。
結果很丟臉,吳三桂、劉澤清等拒絕奉詔,只有唐通帶兵前往。
也就是說,到了那時候,武將已經對爵位不屑一顧。濫封濫封,也沒能遏制大明亡國,崇禎自掛東南枝。
其實,在郭大靖看來,授勳記功,和以軍功封爵對於國家有著重要的作用。可以激勵武將,振奮士氣,使得將士們更願意為朝廷效忠。
有了滿桂的東平侯在先,東江軍在遵化大捷中,可謂是立下蓋世奇功。對毛文龍的封賞,只要思維正常,就不太可能低於滿桂。
對於劉興治的猜測,郭大靖只是淡淡一笑,說道:“希望朝廷這次能夠賞罰分明,對東江鎮的態度也能大改觀。”
劉興治微有疑惑,猶豫了一下,還是開口問道:“東江鎮再難的時間,都咬牙挺過來了。現在就是沒有朝廷的支援,也沒有多大關係吧?”
郭大靖頗有深意地看了劉興治一眼,緩緩說道:“遼鎮既是不堪大用,咱們就要把資源搶過來。況且,有些事情,如果朝廷支援,做起來更加方便快捷。”
“戰馬?”劉興治一挑眉毛,猜測著說道:“還有人口。”
郭大靖點了點頭,說道:“沒錯。這兩項工作,是重點,可也是難點。朝廷支援的話,就都好解決了。”
“明白了。”劉興治拱手道:“那末將便不打擾郭帥了。”
郭大靖微笑頜首,待劉興治離去,他也在親兵的護衛下,前往住處。
不是潛移默化,而是環境改變人心。朝廷對東江鎮的苛待,連帶著袁崇煥對東江鎮的封鎖打壓,都讓很多東江軍將士算到了朝廷的頭上。
你不仁,我不義。用這句通俗的話來解釋,或許更能說明東江鎮軍民人心的變化。那就是對朝廷的不滿,化作了不尊敬,以及心中的怨言。
儘管郭大靖對朝廷,對皇帝,根本就沒有什麼敬畏之心。但在平時,還是表露得不太明顯。
顯然,劉興治是代表了一些東江鎮的中高階將領,他們的思想中,已經有了很多輕視朝廷的意識。
而這怪誰呢,崇禎登基之後的種種苛待壓制,不僅使東江鎮,其他軍鎮也同樣心有怨言。
就以此次建虜入寇為例,內地明軍,包括薊鎮的官兵,戰力如此低下,難道不是缺糧欠餉、裁撤兵額的總爆發。
不是不能戰,而是人心散亂,不願為朝廷而戰。
臨時抱佛腳,又是封侯,又是拿內帑犒賞,效果如何,想必崇禎也能看得出來。希望他能所覺悟,把刻薄寡恩的毛病改掉。
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對於封建帝王來說,可能都是一個德行。如同高高在上的神仙,哪裡會關心下層人的死活。
不管是百姓,還是士兵,在他們眼中都是一樣的存在,如螻蟻一般。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