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二章 各懷心思(第2/3頁)
章節報錯
…………………
關寧軍變得近乎軍閥,東江鎮在皇帝和文官眼中,也是難以節制。
半斤八兩,朝廷可能也樂得如此。因為,這也是一種平衡,比一家獨大要強得很多。
但在毛文龍和郭大靖看來,關寧軍並不是對手。或者說,已經配不上成為東江軍的對手。
武器裝備只是實力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敢戰的精神和意志,以及軍隊的體制。
家丁制的關寧軍,一萬軍隊能有一兩千是真正能打的,那就很不錯了,怎麼和東江軍比?
當然,東江軍的改革也還沒有全部完成。但在將領剋扣軍餉這方面,卻基本杜絕。
說到底,是制度優勢,是相對清廉對貪腐,是銳意進取和保守落後。隨著時間推移,東江軍的優勢會越來越明顯。
與建虜相比,也是一樣。無論是武器裝備,還是資源渠道,以及軍制組織,東江軍汲取著遼東大地的營養,也總有一天會具備碾壓般的優勢。
滿載而歸的建虜或許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也或許有人看出了端倪,但形勢發展到現在,已經沒有了多少迴旋的餘地。
本來就是軍事冒險,就是一場賭博,已經梭哈了,只剩下開牌來見,還能把推到桌面的籌碼再收回來?
投降輸一半,就算建虜想,也要看郭大靖和東江軍同意不同意了。
建虜撤退得看似從容,但皇太極卻不時派出哨探,偵察著尾躡在後的明軍的動向,尋找著能夠突襲制勝的機會。
只是明軍數萬人馬,行進緩慢,始終保持著五六十里的距離,形同歡送。而且,沿著大路推進時戒備森嚴,沒給皇太極發動突擊的機會。
要是強行攻擊,皇太極倒也有把握擊敗明軍,但本身的戰損也不可避免。在前方有東江軍截擊的情況下,皇太極顯得比較謹慎。
十二月二十一日,建虜大隊在薊州宿營。最後的逃生機會出現,皇太極卻沒有去考慮。
此時,應該是皇太極威望最高的時候。不管是參戰的貝勒貝子,還是蒙古諸部,都贊聲如潮。
“蒙天眷佑,賴汗洪福,連敗大敵,所獲諸物,汗與諸貝勒不先擇取……”
皇太極放下了諸臣的奏書,稍許的猶豫已經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則是堅定的自信。
豐厚的劫掠所得,連番獲勝的戰績,使得滿蒙聯軍計程車氣正旺,也使皇太極很難作出軟弱怯戰的選擇。
特別是蒙古諸部,哪裡知道東江軍厲害。滿人更是不會告訴他們,已經在東江軍那裡失敗了數次。
此次入寇,蒙古諸部真正出兵參與的並不算多,總共加起來也不過萬多騎。顯然,蒙古諸部雖然歸附了後金,但對於徵明還是抱有懷疑。
但只要這次入寇劫掠能夠功成身退,蒙古諸部便會徹底改變態度,成為後金可以隨意調動征戰的力量。
“可惜范文程死了,暫時沒人為本汗王出謀畫策了。”皇太極為失去了一個忠心的奴才而有些惋惜。
“文館的寧完我也頗有才華,回去後可試以重用。”皇太極很快又想起了或可頂替范文程的奴才。
很快就甩開這些並不算緊迫的問題,皇太極起身走出帳篷。
此時月朗星稀,營內的喧囂也逐漸平靜下來,但遠處還有叮噹的聲音傳來。
那是從被劫掠的百姓中挑選出的工匠,正在打造楯車,既能馱載物品,又是進攻所不可或缺的器械。
接連的獲勝,獲得了近萬的戰馬,以及盔甲兵器,使得滿蒙聯軍可以全部裝備,這也是皇太極的信心之一。
而直到現在,建虜還是認為東江軍只有萬餘精銳跨海而來。也就是說,在兵力上,他們還佔著不小的優勢。
“汗王。”阿巴亥走了過來,躬身施禮,說道:“哈喇沁部的葉臣、阿山想率部由此北上,由古北口出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