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寧軍守城有餘,進取不足,十幾萬人馬堆在狹長的堡壘線上,空耗糧草物資,對建虜卻沒什麼威脅。依某看,不如退守寧遠和山海關,多出來的人馬填補宣大和薊鎮,以防再有入寇之事發生……”

郭大靖早就想吐槽關寧錦防線了,既稱防線,卻不能守住一塊穩固的基地屯田自給,只能龜縮於一連串的堡壘中,進不可攻,退也難守。

要說山海關之外需要戰略緩衝,有寧遠也就夠了。何況,遼西走廊的狹窄,也不適合建虜深入攻打關城。

涉及到大明對外戰略的問題,以及眾多從關寧錦防線伸手撈錢的文官武將,本來是很難更改的。

但經歷過建虜入關之後的種種,崇禎肯定會有心理上的變化。在郭大靖看來,這是一個很好的糾正錯誤的機會。

袁崇煥和關寧軍的真面目已經暴露無遺,把棄皇帝、京城和百姓不顧的關寧軍,說成軍閥也不過分。

歷史上,崇禎也認識到了這個問題。

但那時候,東江鎮已經被袁崇煥搞垮,關外只剩下關寧軍還能憑藉城池大炮,抵擋一下建虜,捏著鼻子也得養,也得用。

現在則大為不同,東江鎮屢次戰勝建虜,在戰力上已經超過關寧軍,這是眼見的事實。

如果說以前是毛文龍桀驁難制,現在則多了個關寧軍,甚至比東江鎮還要過分。

所以,崇禎完全可以改弦更張,在遼西實施收縮戰略,只守寧遠和山海關,多餘的兵力補上薊鎮的防禦。

這樣做的最大好處就是能省不少錢,包括多給東江鎮調拔錢糧,也比現在的花費要少。

而且,指望關寧軍平遼滅虜,估計崇禎也不抱幻想了。東江鎮好象倒是能擔起這重任,要的又不多,一年百八十萬銀子就打住了。

曹化淳聽得很認真,確切來說,應該是很入迷。對於這種戰略層面的知識,他一個太監,顯然是缺乏瞭解的。

但曹化淳卻知道皇帝的脾氣稟性,能揣摸崇禎的心思。袁崇煥下詔獄,倒臺是肯定的了,他提出並實施的平遼方略估計也要大變。

比如袁崇煥主張的“逐步而前,更迭進取。戰則一城援一城;守則一節頂一節。步步活掉;處處堅牢。守關與復地不得分作兩截功夫。”

可實際上,按照郭大靖所分析的寧錦之戰經過,根本就是扯淡。

錦州被圍,袁崇煥援救了嗎,當然是沒有。所謂的一城援一城,真打起來,就成了各城守各城。

最關鍵的是朝廷的財政,已經難以支撐現在的平遼政策。自袁崇煥上任,遼餉已經增至二百八十萬,比原來多了整整一百二十萬。

而袁崇煥取得的功績,就是收復了殘破的、建虜不要的錦州,並向朝廷請求大筆錢糧,以修復城池。

可以預期,如果袁崇煥還在任上,繼續“收復失地”,象什麼大淩河、右屯、廣寧諸多城池,朝廷要花費的錢糧那豈不是天文數字?

收復的失地越多,袁崇煥需要的錢糧越多。這虧了沒讓他繼續幹下去,否則,皇帝能被錢愁瘋,大明財政也一定會被拖累到崩潰破產。

所以,曹化淳聽到能省錢,就更是加倍認真。能為皇爺分憂,肯定是龍顏大悅,自己也能更加被信重。

“敢問郭將軍,東江鎮需要朝廷給予如何的支援?”曹化淳很謹慎地開口詢問。

郭大靖笑了笑,說道:“郭某以為,要平遼滅虜,東江鎮需要有十萬精兵。就按現在的糧餉定額,希望朝廷能夠如數拔付。”

曹化淳想了一下,說道:“十萬精兵,這應該不是短期能夠擴充的吧?”

郭大靖點了點頭,說道:“曹公公所言極是。現下東江鎮的兵力接近五萬,如果人口充裕,準備在兩三年內擴充到十萬。”

“人口?”曹化淳望著郭大靖,等著他繼續提條件。

郭大靖說道:“希望朝廷能允許東江鎮在北直隸和山東招募百姓,前往遼南墾殖。如果朝廷能大量移民,那就更好了。”

曹化淳說道:“東江鎮以什麼條件去招募百姓,這又需要朝廷出錢糧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