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三章 崇禎起疑(第1/3頁)
章節報錯
白天一戰,皇太極親自指揮,德德門外,宣府總兵侯世祿所部先被建虜擊潰;滿桂所部獨力上前拼死奮戰,卻遭城頭京營火炮誤擊,損失慘重。
還有袁崇煥所部在廣渠門的作戰,面對人數並不多的建虜,表現得也不盡如人意。
歷史上記載的廣渠門大勝,實際上既不是主戰場,也是雙方損失都不大的一場小戰鬥。得出這個結論很簡單,從關寧軍前後的兵力對比就能看出來。
但面對數千建虜,關寧軍險被擊潰,袁督師險被斬首,終於是支撐下來了。可也再次是顆粒無收,也就是一顆首級也沒有斬獲。
如果廣渠門大戰關寧軍能取得一場像樣的勝利,比如斬首上百,那或許還有挽回的餘地。
但這場尷尬的勝利,或許就成為點燃皇帝心中所有不滿和猜疑的導火索。
而在城頭觀戰的京師臣民也看到了關寧軍的德行,更可謂是“物議籍籍”,輿論對袁崇煥更加不利。
在此戰中,關寧軍明明佔有兵力優勢,卻打不過建虜,偏偏自身傷亡還不大,難免讓人覺得關寧軍是在和建虜演戲。
而這些臣民更加堅信袁督師與建虜私通,故意引建虜兵薄京師。在袁崇煥被千刀萬剮時,或許也正是這些人最積極熱情地買袁督師的肉吃。
崇禎輕撫著額頭,心煩意亂,為明天的召見勤王諸將而煞費苦心。
對於袁崇煥的猜疑,已經掩飾不住,王承恩深知朕心,卻不敢輕易上前勸說。
不管怎樣,在建虜兵臨城下的時候,處置袁崇煥都是不適宜的。畢竟,關寧軍還是城外勤王軍中,兵力最多的部隊。
“袁崇煥堅請入城,朕心疑之,堅不允許。”崇禎突然抬起頭,對著最信任的太監王承恩說道。
王承恩趕忙躬身道:“皇爺英明。勤王外軍不入京,這是祖宗留下的規矩。滿桂英勇血戰,只餘殘部,皇爺破例,乃是皇恩浩蕩,仁心體恤。”
因為滿桂所部損失慘重,崇禎特意允許其率殘部進入德勝門的甕城休息整頓。
袁崇煥也提出了入城休整的請求,並援引滿桂的例子。為何他能入城,我就入不得?
但崇禎已經生出了猜疑之心,豈敢放關寧軍進城?
即便此時,袁崇煥可能還未覺察到皇帝內心的變化,還以為皇帝會象以前那樣信重他。
可惜,就在京城這外,袁崇煥和他率領的關寧軍,也沒能用實際表現扭轉輿論的不利,繼續得到皇帝的支援和信任。
既然皇帝開了口,王承恩也適時地勸諫道:“皇爺,明日召見勤王諸將,還當鼓勵嘉勉,以期早日趕走建虜。”
崇禎抬頭看了王承恩一眼,思索半晌,沉聲道:“朕自有道理,會以大局為重。”
王承恩暗自鬆了口氣,再次躬身,“皇爺英明。”
崇禎心中初定,思維又恢復了正常,想起一事,說道:“庶吉士劉之綸、金聲向朝廷推薦義僧申甫,言其精通兵法,更精火攻,可破建虜。朕欲便殿召見,細察之。”
王承恩說道:“民間或有奇人,皇爺謹慎,先察後用,明君所不及。”
崇禎難得地笑了笑,擺了擺手,說道:“建虜孤軍深入,朕要調集大明各路人馬,使其匹馬難還,方彰我大明國威。”
到了這個時候,崇禎還沒有對雙方的戰力,以及形勢,有清醒的認識。
當然,作為皇帝,他自然希望能給予建虜重創,甚至是將建虜全殲於京畿地區。
為了達到了這個目的,明軍的傷亡他是不太在乎的。哪怕五比一、十比一的代價,崇禎也肯定願意付出。
在他想來,就算十比一,幹掉萬把建虜,或是將建虜打到潰敗,也是值得的,能讓他出一口心中的惡氣。
如果真的能象崇禎想的那般容易,從某方面來說,也確實值得。建虜在遭到重創後,至少不會再入關劫掠,因為代價太大。
可惜,戰爭不是如此簡單的數字遊戲,也不是光看兵力對比,就能確定勝敗的。
………………
波浪被尖銳的船頭劈開,帆張得滿滿,船隻已經是最大的速度,可方正化卻心急火燎,恨不得插翅飛到京城。
作為監軍太監,可郭大靖的出兵卻欺瞞了他。
此時,方正化已經明白之前的什麼兵臨三岔口、伺機收復蓋州衛等等,都是在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