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二章 跨海遠襲(第2/3頁)
章節報錯
吳興柱不敢再看,不敢再走,縮回自家院中,蹲在院門後,似乎這裡是唯一安全的所在。
好半晌,他捂著臉,聲音由小到大,嗚嗚地哭了起來。
…………………
沉重的鐵錨落入海中,迅速下沉,把海船牢牢錨住,立時使船隻穩定了很多。
郭大靖立於船頭,長長地吐出一口長氣,化作眼前消逝的白霧。
京畿大地,百年後再次被敵,成千上萬的百姓陷入水深火熱之中,京師臣民也在恐慌和驚惶中度日如年。
郭大靖的目光由遠而近,投注在如林的桅檣,以及來往穿梭的登陸船隻上。
一百多艘艦船,在秦皇島港外的海面,黑壓壓的一大片。有如壓頂的烏雲,給人一種難以形容的威壓之勢。
十一月二十二日,就在建虜兵臨京師兩天後,跨海遠襲的東江軍,終於抵達了秦皇島,展開了已經準備一年多的“勤王”戰役。
張燾站在郭大靖身旁,望著這幅壯麗的場面,也不禁心旌搖動,感慨地長出了一口氣,“雄師越大海,建虜難阻攻。”
郭大靖呵呵一笑,看了張燾一眼,調侃道:“張兄還會吟詩,令人欽佩。”
張燾哈哈笑著,擺了擺手,說道:“有感而發,兩句順口溜,哪算什麼詩啊?”
郭大靖說道:“就是有感而發,才最能觸動人心。比那些無病呻吟的酸詩,強得太多。”
伸手向著陸地指了指,郭大靖豪情迸射,“茫茫大海難阻我雄師,區區建虜也定讓他灰飛煙滅。”
“建虜狂妄,敗局已定。”張燾知道作戰計劃,認為東江軍跨海突襲,正中建虜的要害,後路被斷已經是必然。
而導致此局面的,正是建虜的狂妄,皇太極的誤判。或者說,是郭大靖料敵於先,充分準備後的致命一擊。
皇太極入關之後只攻略了遵化和三屯營兩個相互依託的軍事重鎮,因為這是他出關之時必經之路。
從地圖上看,薊州和通州也是他出關必經之路,如果明軍在薊州和通州佈下重兵,建虜一樣有被切斷後路的危險。
但皇太極有著自己的分析判斷,並對己軍有著充分的自信。
首先,建虜入關的兵力有限,且善攻不善守,分兵守禦,對建虜十分不利。
其次,皇太極篾視內地明軍的戰力,認為攻取薊州和通州並不困難,什麼時候想攻都可以,並不急於一時。
最後一點,皇太極率軍長驅直入,迫使各路明軍為勤王而退守京師,也保證了京畿明軍沒有足夠的力量去抄襲其後路。
而在撤退的時候,皇太極相信明軍是巴不得他們趕緊走,應該是躡尾歡送,而不是迎頭攔截。
歷史上的事實便是如此,建虜入關肆虐四月之久,帶著劫掠到的大量人口牲畜糧食錢財,從容出關。
甚至於,遠在瀋陽的阿敏也被錢財所引誘,跑來想撈一把。卻被皇太極派遣,守衛永平等四城。
建虜主力退去,皇太極還派少量人馬佔據著永平四城,想著作為下次入關劫掠的接應和基地,對明軍的輕視和羞辱簡直是到了極點。
如果沒有郭大靖,歷史就要重演。可惜,從現在開始,歷史演出的劇本變了,改了。
遵化、三屯營,以及那些望風而降的石門驛、馬蘭峪、羅文峪、漢兒莊、郭家峪、洪山口、潘家口等地,都將是郭大靖派軍攻掠收復的地方。
決戰之地,依然是在遵化,那裡既是皇太極最為看重的要地,也是郭大靖勢在必得,堵截住建虜退路的最佳所在。
至於薊州,建虜既有繞開之路,郭大靖就不想前去佔領。因為需要分兵,才能徹底堵住建虜,而這是他所不願採取的戰術。
為了最大限度地迷惑建虜,此次出動的部隊打的是遼鎮的旗號。以免建虜知道是東江軍在攔截後,提前繞道出關。
儘管這可能有點自傲,但郭大靖還是做出了以防萬一的打算,要在京畿地區與建虜進行一場血戰廝殺。
登陸船隻靠了過來,郭大靖與張燾拱手作別,上了登陸船,直向海岸駛去。
準備得充分,就顯得有序高效,就連登陸也是如此。按照先後順序,每艘船都分發了編號,哪艘先靠碼頭,哪艘先由登陸船駁送,井井有條。
首批上岸的是一千騎兵,上岸後立刻張開,形成警戒線,並進偵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