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樣做耗費了些時間,但這三營都是各協抽調的精銳,就是為三協爭戰功的,在戰力上能令人滿意。

誰都知道“勤王”行動事關重大,也是建功立業的好機會。讓誰去不讓誰去,容易產生矛盾。毛文龍和郭大靖反覆商議後,才做出了這樣的決定。

郭大靖已是副將,在重新訓練整合的過程中,誰敢不聽號令,甚至是誰有怨言,他都毫不客氣地將人趕走,這是毛文龍給他的權力。

混編協暫由郭大靖統領,各營指揮官也是郭大靖經過考察指定的,並不是廣鹿島的舊人,而是尚可喜、沈志祥、項祚臨。

至於左協,郭大靖只是名義上的指揮,實際的指揮權則交由劉興治和張攀,一正一副來統率和指揮。

軍官的級別差不多都比郭大靖要低兩級,毛文龍考慮到這才方便郭大靖指揮,不會有掣肘之舉。

所以,象毛承祿、孔有德、李維鸞,都想隨郭大靖出征,卻都被毛文龍所否決。

而新兵的擴充也開始進行,月底將有六千人馬,補充進各協;年底前,各協都將補齊兵力。

說白了,明年的東江軍將是五個協的編制,每協步騎炮共是一萬兩千人。當然,勤王行動之後,還需要再招募兵員,把作戰的傷亡損失補上。

“從最近的情報上看,建虜已經開始行動了。”毛文龍沉吟著說道:“你去旅順後,情報會轉發過去。如果時間緊急,你不要請令,可以臨機處置。”

“末將明白。”郭大靖躬身道:“建虜入關的情報,朝廷的勤王令,二者不俱備,末將絕不出兵。”

提前出發是不可能的,儘管有九成把握,建虜名為征討察哈爾部,實為繞道入關,但不經確實之前,部隊不能出發。

而且,軍鎮各有汛地,沒有朝廷的勤王令,擅離汛地,突入京畿,那可是形同造反。

即便如此,在郭大靖看來,時間也是足夠的。頂多一個多月,東江軍就能襲取遵化,切斷建虜出關的退路。

如果歷史沒有大的改變,在郭大靖推算的時間線上,東江軍收復遵化時,建虜應該剛到北京城下不久。

只要知道遵化失守,皇太極肯定會撤兵而回,這也是郭大靖要達到的目的。

讓建虜在京畿之地肆虐四月之久,從容不迫地擄掠燒殺,郭大靖怎麼會容許如此的慘事發生。

儘管京畿地區的很多百姓會受到戰火的荼毒,會家破人亡,但郭大靖已經盡力了。誰讓他不是皇帝,只能在夾縫中尋找有利的戰機呢!

而且,選擇在遵化、三屯營截擊建虜,既要救出絕大多數的被擄百姓,還使出徵的部隊最大限度地減少傷亡,唯獨沒考慮到京城中擔驚受怕的崇禎皇帝。

這也是罪,對於崇禎皇帝來說,自己是萬金之軀,所有勤王軍隊都要圍著他轉,哪管那成千上萬被建虜擄掠的百姓?

所以,哪怕是在遵化重建立虜,搶回了所有百姓,崇禎心裡不滿,也一樣是會降罪責罰的。

儘管編造出風浪莫測、海上偏航的藉口,可皇帝能相信幾成,文官會不會就此攻訐,誰也作不得準。

“打完就以最快的速度撤軍迴歸,本帥這邊會計算時間,編出假情報來配合你。”毛文龍不無憂慮地叮囑道:“不接中旨,也不算大事,本帥能夠壓下。”

中旨就是皇帝不透過內閣,直接派人傳的旨意。這不合程式,是能夠拒接的。當然,多數是文官會這樣做,以彰顯自己的風骨。

“多謝大帥關心。”郭大靖說道:“末將省得,就算不是中旨,也會找藉口拒接。”

毛文龍微微頜首,相信郭大靖的機靈,藉口也好找,裝傷裝病,躺在擔架上,還能去京城面聖?

“大帥也要多保重。”郭大靖躬身說道:“牽制建虜並不緊要,待末將率軍回返,再行發動也是不遲。”

毛文龍笑著說道:“本帥就在這裡坐鎮,些許的牽制,讓年輕人去做。戰果是事後統一上報的,等你回來再說。”

牽制和佯動,早已經做出來了。兩協人馬,以及新兵,都推到了北金州,並大張旗鼓地打造了很多攻城器械,目的就是使建虜留下足夠的兵力守老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