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加上不披甲的餘丁隨行作為勞役、民工、差夫,以及可能從八旗常備軍中抽調的人馬,總兵力應該在兩萬上下。

這樣計算的話,即便有蒙古諸部出動的兵力,三萬左右已經是極限。

“經過這幾年的作戰,建虜在人力上已經捉襟見肘。勉強能夠湊足六萬人馬,已經是極限了。”

郭大靖深以為然,認為這才是皇太極入寇京畿的真實兵力。他帶三分之一繞道入關,三分之二的人馬留守老巢。

或許,在最後發動的時候還會有些小的調整,但皇太極所能帶走的兵力,只可能更少,卻不可能增加。

也就是說,他所率領的部隊,在人數上與建虜是基本相當的。這使得他的信心更增,勝算更大。

而當時還沒有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滿人就算兵民不分,在實際上,也沒有了太大的發展潛力。

其實,從歷史記載中,也可以約略窺見建虜入關的兵力不是很多。

比如遵化這樣的咽喉要地,皇太極只留“甲兵五百,無甲兵三百”,一共八百人守城。

再比如廣渠門之戰,“莽古爾泰等……止以護軍及蒙古兵二千往,見寧遠巡撫袁崇煥,錦州總兵祖大壽兵二萬,屯沙窩門外。”

建虜的兵力捉襟見肘,在史料記載中並不顯見。什麼號稱十萬,什麼傾巢而出,完全是扯淡。

從目前的情報來看,與毛文龍和郭大靖的分析判斷差別不大。也就是說,原定的跨海勤王的部隊,不需大的調整。

而幾年來建虜屢遭失敗的惡果,正在顯現出來。本來就人力缺乏,士兵的損失,很難得到及時的補充。

就算能夠補充,那也要放寬範圍,也就是十六歲至六十歲的男丁都要動員,在戰力上也會呈下降趨勢。

郭大靖知道得清清楚楚,滿清能夠竊據華夏,靠的可不是滿八旗,而是成千上萬屈膝投靠的漢兵。

如果讓皇太極建起蒙八旗、漢八旗,滅虜平遼的程序又要被拖延下去。只要“勤王”行動大獲全勝,皇太極也沒有了這個機會。

“只要成功地阻止建虜劫掠到人口和錢財物資,他們就支撐不了幾年了。”郭大靖吐出一口長氣,“要說五年平遼,那隻能看咱們東江鎮了。”

毛文龍捋須點頭,緩緩說道:“本帥,已經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勝負的天平已經悄然傾斜,數年來,東江鎮的人口持續增長,兵力不斷擴充,資源日益穩定,武器裝備也上了一個臺階。

反觀建虜,雖然名義上征服了朝鮮,擊敗了虎墩兔,打破了被圍困封鎖的局面,但隨著東江鎮的崛起,又把這些成果都吞噬回去。

這場大饑荒,如果不能渡過,建虜的大幅衰落便不可避免,與東江鎮的對峙抗衡更將落於下風。

勝利的曙光,確實已經出現,接下來的“勤王”行動則將把這光散到更廣闊的天地,讓更多的人看到。

兩人相視而笑,那是宏圖大志有望完成的欣慰,那是希望之火照耀心中的喜悅。

…………………

遼陽。

皇太極在侍衛的保護和幾個高層官員的陪同下,正走在城牆上,視察著城池的防務。

繞道入關的計劃已經制定,準備工作也將在九月完成,皇太極沒有公開在政務會上提出,而是以征討虎墩兔的名義調兵遣將。

可東江鎮在遼南的穩固,以及戰力的提升,最令皇太極感到忌憚,併為此做了周密的防範和佈署。

“城牆已經修繕完畢,環城壕溝也有三道。”喀爾塔伸手伸著城上的火炮說道:“火炮也全部安放,就是火藥的數量不是很充足。”

皇太極點了點頭,說道:“本汗王知道了,會派人去解決。”

硝磺是軍用物資,遼東並不出產,但建虜在得到紅夷大炮後,卻並不是很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