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八章 戰前之夜(第2/3頁)
章節報錯
根本的問題在於,建虜騎兵付出傷亡衝擊步兵戰陣,要達到什麼目的呢?
答案顯而易見,是擊破步兵戰陣,衝入混亂的步兵中進行縱橫砍殺。
如果只是想達到這個目的,重甲步兵的衝陣,或者再加上楯車的掩護,效果絕對要好於騎兵。
騎兵的速度快,衝擊力強,但人和馬都要照顧到防護,這可是非常困難的事情。
今天的作戰就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在火槍的不斷射擊下,不管是人還是馬,只要中彈,就基本上失去了戰鬥力,並加重了混亂的程度。
如果建虜指揮官明智的話,其實應該下馬步戰,或是用長弓大箭與火槍對射,或是用盾牌和重甲掩護衝陣,結果都不比騎兵要更差。
“郭將軍所言不無道理。”一直不怎麼說話的尚可喜出言贊同,“戰馬要硬衝戰陣的話,是用長槍,還是火槍加刺刀,結果並不在於那麼一尺兩尺。”
“但火槍取代長槍後,中遠端的火力就又要強上一些。如果有廂車火炮的話,把握更大。沒有的話,某看用鐵蒺藜也能阻擋騎兵的衝鋒。”
郭大靖用力點頭,稱讚道:“尚將軍此議極好。鐵蒺藜易於攜帶,確實是步兵野戰救急的好手段。”
除了便於攜帶的鐵蒺藜,郭大靖還有為火槍兵裝備手擲炸彈的設想。不用多,一人帶上兩枚。
在歐洲的十七世紀中晚期,曾經出現過一個特殊兵種,那就是擲彈兵。
由於黑火藥裝填的手榴彈體積、重量較大,當時的擲彈兵都是從最強壯和最高大計程車兵中挑選出來的。
而擲彈兵自從誕生起,就很少會在野戰中擲彈,他們的主要作用其實就是“攻堅”。
所以,在要塞和據點攻防戰中,擲彈兵往往扮演著“開路先鋒”的重要角色。
隨著火力更猛的大炮在戰場上逐漸成為主宰,擲彈兵也漸漸失去了在軍隊中的地位,直至淘汰。
再發展下去,更大威力的炸藥被髮明,使得手榴彈可以造得更小更易使用。每一名隨身攜帶手雷或手榴彈的步兵,都能算成是“擲彈兵”了。
“其實,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如何作戰,還要看具體的戰場情況。或是依靠地形,或是攜帶廂車火炮,或用長槍和拒馬,只要能夠獲勝,自是不必拘泥。”
郭大靖最後作了總結性的論述,也給眾人說明,不必完全按他所說的訓練戰陣,可以適當地進行改進和調整。
這是很簡單的道理,戰爭的勝負有很多因素決定,怎麼可能有一種戰法包打天下?
毛承祿對此表示贊同,說道:“郭將軍所部的戰力強悍,不用長槍兵或廂車,也能抵擋住建虜騎兵的衝擊。某的前協,卻不敢有此自信。”
士兵的素質不同,這是很正常的事情。除了訓練和實戰,還有一種辦法,那就是用裝備來彌補。
對於廂車火炮,郭大靖也是能用盡用。能夠減少部隊的傷亡,又何必非機械地只用燧發槍加刺刀呢?
如果有工事依託,或者能夠倚堅防禦,也就不必非要與建虜野戰,這難道不是顯而易見的道理?
郭大靖要考慮得多一些,沒有別的原因,就是為了遠途奔襲。從此次登陸作戰,他也看出了水師運載能力的缺陷。
所以,如果按照勤王計劃,大軍在遵化附近截擊建虜,所攜帶的裝備是有限的,不可能想用什麼就運去什麼。
好在這很可能又是一次倚堅阻擊,至少出動迅速、隱秘的話,能有構築工事、嚴陣以待的時間。
郭大靖起身告辭,眾將也知道他一天下來挺累的,不以為怪,還開口囑咐他好好休息,明天要見識新的攻城之法。
走出一段距離,郭大靖還聽到眾人在討論著步兵對抗騎兵的戰術打法,不禁抿嘴露出微笑。
這樣很好,不管需要什麼樣的武器裝備,各部能夠有自己對抗騎兵的辦法,這就是好事。
………………
雖然很疲累,但郭大靖還是吩咐了耿名戰,坑道挖掘好後,裝填火藥前一定要叫他過來檢查一下。
對於黑火藥的爆炸機理,郭大靖倒是給耿名戰等人講述過。簡單的原理,但對沒經過科學教育的人來說,並不是那麼容易地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