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格阿微眯著眼睛,打量著前方的敵人。緩慢而堅定的推進,肅殺壓抑的氣息撲面而來。

敵人的意圖似乎已經明顯,透過岸邊的寬闊地帶,沿著大路推進,直抵鎮江堡下。

也就是說,如果現在沒有行動,就會被敵人逐漸壓縮,失去了開闊地帶作戰的有利條件。

一旦被逼退到大路上,騎兵沒有足夠的迴旋餘地,就只能在敵人的強大火力下,步步後撤。

不行,就這麼等下去,只會是越來越被動。

敵人還在源源不斷地登陸,出動的人馬如此之多,肯定是要攻打鎮江堡,拔掉在鴨綠江江口監視皮島的釘子。

羅格阿決心已下,還是要發揮騎兵的優勢,在江岸的開闊地帶與敵人糾纏廝殺。

叫過幾名將領,羅格阿開始佈置出擊作戰。

以三百人為一隊,羅格阿投入四隊騎兵,往來馳奔,以遊射與敵人的方陣周旋。

一旦敵人的某個方陣在弓箭的打擊下陷入混亂,他便率其餘的幾百重騎兵全力出擊。

顯然,在沒有楯車掩護的情況下,羅格阿也不敢下馬步戰,或直接用騎兵發動正面衝擊。

他只能寄希望於用遊射的方式,用密集的箭雨先打垮一個方陣,逃兵亂跑,騎兵衝擊,就有可能發生連鎖反應,導致其他方陣的崩潰。

羅格阿布置完畢,將領們各回本隊,交代任務,做好了出擊的準備。

此時,作為前鋒的兩個步兵方陣已經完全展開,並向前推進了一里多地。後面的三個步兵方陣緊跟著,也展開近半。

上百門迫擊炮在陣後向前移動,跟在步兵之後,準備以最快的速度發射,為袍澤提供火力支援。

號角聲嗚咽響起,四隊建虜縱馬奔出,大聲嚎叫著,或直或斜,向著步兵戰陣衝殺而來。

建虜出擊的目標,毫不意外地是兩個突出的步兵戰陣。

戰陣前方有廂車火炮,側翼有重甲長槍兵,建虜不敢接近,只能用弓箭遠端攻擊。戰陣的中間,誰都知道是火力陷阱,建虜也不會傻了吧唧地衝進去。

儘管有長槍兵,但戰陣的兩翼,似乎是個可供攻擊的不錯位置。當然,後面的三個戰陣正在展開,似乎也能形成兩面的火力夾擊。

戰鼓聲重重地敲了幾下,戰陣停止了移動。接著,鼓聲激昂起來,聽得人熱血賁張。

“吼,殺!”鐵甲長槍兵發一聲喊,半蹲下身子,長槍斜舉,形成了密佈的槍林。

重火槍率先發出怒吼,有經驗計程車兵槍口稍向上抬,以提高子彈的射程。最大射程的話,別說一百米,就是兩百米也能射到。

火槍做拋物線射擊,這一點都不奇怪。線上膛步槍問世之後,還有軍隊也這樣做過。

當然,郭大靖並不提倡這種火槍射法,但也沒有完全禁止。因為,在一些特殊的場合,其實也是適用的。

戰馬在嘶鳴,人在驚呼慘叫,一朵朵血花綻放,摔倒在地的人和馬,掀起一團團灰塵。

重火槍的射程,令建虜感到無奈又憤怒。他們在馬上的短弓施射,最遠也只百米左右;如果是下馬用長弓大箭的話,能提高將近五十米。

但在殺傷力上,在最大射程和有效射程的鉛彈和箭矢,卻是有差距的。說白了,在同等的距離下,火槍與弓箭的對射,並不落下風。

而弓箭的優勢在於射速,比火槍裝填射擊要快很多。弱勢則在於持久,要想射得遠,就要用全力,幾箭之後便有力竭的感覺。

四隊建虜在戰場上馳奔,在斜掠過步兵戰陣的時候,張弓放箭,與對手的火槍火炮展開對射。

此時的羅格阿萬分後悔,竟然沒有攜帶楯車前來作戰。

建虜作戰時很信賴楯車,不光是步兵,騎射時也常以此做掩護。

楯車推近敵陣,建虜在楯車後縱馬發矢,以密集的箭雨打亂敵人的戰陣,甚至能夠一舉擊潰。

但後悔也晚了,羅格阿也知道楯車推進的速度緩慢,或許會讓敵人更快地登岸列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