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三章 休假的美好時光(第1/3頁)
章節報錯
張膀揮著鋤頭,沿著地壟刨出坑洞,妻子在播著種子。
長長的壟溝,翻鬆的黑土,散發著沁人心脾的芳香,那是農民最喜歡的味道。
小妹在家裡看著小侄兒,還會燒火做飯, 在春耕的農忙季節,差不多家家都是全部上陣。
田地已經由軍隊派人用牛馬犁好,不好好耕種,首先就對不起家人。
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農民也比誰都知道農時的重要,一點也不能耽擱。
六十畝田地,張膀覺得自家還能再多種, 但官府上有規定, 要按家中男丁和女人的數量來分田劃地。
男丁可申領四十畝, 婦女就降到了二十畝,還有次丁男、次丁女的規定。總之,既要讓百姓有差不多足夠的田地,又要能夠充分耕作利用。
這還是在村上有公用耕牛的條件下,才採取的分配模式。軍隊上今年也會幫助開墾,畢竟不是熟地,要燒荒、犁地等工作。
“忙完這一陣兒,再把那幾塊小荒地種上菜。”張膀用袖子擦了把汗,笑著說道:“這些小活兒,就不用你挨累了。”
妻子也不爭搶,說道:“今年要是風調雨順,幾十畝地的收成足夠吃,明年貸款買頭牛,也有底氣。”
張膀用力點頭,村裡公用的耕牛到底是不方便,只有買到手裡自家的,才心裡踏實。
二十畝土豆、三十畝玉米、十畝黑麥, 張膀和妻子是經過反覆商量,才確定的種植數量。
土豆是保底的,產量高,其它作物收成不好的話,基本上也不會餓著。玉米是高杆作物,既能吃,又能當柴燒,還能喂牲口,利用率最高。
對於金州的農作物種植,官府已經沒有明確的強制要求。相信老百姓也都會算賬,不會往虧裡幹。
軍屯就要考慮到其它方面的需求,比如戰馬吃的料豆、苜蓿,以及將士們的伙食等方面。
“農閒的時候,我做軍鞋和軍襪,也能貼補家用。”妻子已經想好了今年的計劃,微笑著說道:“買的幾件舊衣,縫補修改一下,也儘夠穿了。”
戰場上建虜的衣服都被蒐集,有布的, 有毛皮的, 髒汙和破損的也沒捨得扔, 洗乾淨後按質量優劣,都作價賣給了老百姓。
在古代,甚至是舊社會,穿死人的衣服都不算什麼。抗日戰爭,蘇德戰場,這樣的事情也同樣發生過。
這也是遼東地區的短板之一,不能種桑養蠶,不能種植棉花。在“衣”上面,基本上是依賴外購。
今年,郭大靖從山東引進了柞蠶,在金州進行試養。但要形成規模,卻不是一兩年能夠完成的。
至於毛紡業,也是同樣的道理,在綿羊達到一定數量的時候,才能夠建立起來。
目前的解決辦法就是外購棉花棉布,還有就是從直隸和山東收購舊衣。
在古代,有專門收售舊衣物的店鋪,再轉手賣給那些生活困難買不起新衣服的窮人從中得利。這種店鋪就是估衣鋪,又叫“估衣行”。
金州這邊自然不是為得利,而是隻收不售,運至金州賣給百姓,解決他們的穿衣問題。
張膀妻子所說的舊衣,不管是什麼渠道來的,買到的價錢卻很令她滿意。節儉,對於剛剛安家落戶的他們來說,是最重要的。
一隊騎兵從大路上馳來,速度不快,邊走邊看邊聊,象是在遊山玩水、欣賞美景。
張膀和妻子離得大路不遠,趕忙躬身垂頭,以示尊重。
“忙你們的吧!”一個大嗓門響了起來,騎兵並未停留,賓士而過。
東江軍的軍紀是越來越好,在金州初建的時候曾經大力整頓,並設了憲兵,逐漸形成了比較有效的監督機制。
軍民混雜,屢屢侵害百姓的軍隊,是得不到衷心的擁護和支援的。為了能起到震作用,對於違法亂紀的官兵,一直是實施著嚴厲的處罰。
望著遠去的騎兵,張膀和妻子相視一笑,又繼續勞作起來。
軍隊不侵害百姓,還保衛著他們的安全,收復土地供他們耕種,豈能不令人頓生敬意?
…………………
清晨的第一縷陽光透過窗紙,撒下斑駁的影子。
郭大靖緩緩睜開了眼睛,該死的生物鐘,不是回家兩三天後就能改過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