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1610年(萬曆三十八年),亨利四世被人刺殺後,燧發槍裝備部隊的程序便停滯了。

這一停滯,便是幾十年的時間。算下來,郭大靖應該是早於西夷大量裝備燧發槍,儘管只是提前了十幾年。

當然,郭大靖根本沒想過要爭個什麼第一第二的紀錄。一切都是為了戰爭,為了提升戰力,為了滅虜平遼。

燧發火槍,紙殼定裝彈藥,套筒式刺刀,郭大靖已經完成了其中的兩步。準確地說,是兩步半。

定裝彈藥已經在軍隊中普及,只不過是用竹管或木管,比紙殼還要稍差一些,但郭大靖並不準備在短期內進行改動。

拿著幾桿樣槍,郭大靖直接去了訓練營地。第一批換防的部隊再有幾天就要入駐,藤野正等教官已經準備好。

“這就是大人所說的改造的火槍?”藤野正和幾個教官被召集而來,圍觀擺弄著新式燧發槍。

郭大靖簡單講解了原理和使用方法,並進行了演示,介紹了燧發火槍的優點。

操作方法比火繩槍更加簡單,可以說是一看就懂,只不過是動作的熟練程度不同罷了。

藤野正扳起龍頭,再扣動板機,反覆試了幾次,觀察著燧石敲擊迸射的火星,緩緩說道:“只要火星能點燃引火藥,優點就勝過火繩槍很多。”

所謂“背一里長火繩,打一場仗”,就是對火繩槍的誇張描述。

火繩槍使用的明火不僅要特別注意安全,還不利於隱蔽,特別是夜間,更加的明顯,明軍就吃過這個大虧。

郭大靖說道:“可能會略低於火繩的點火率,但總體來說,綜合效能要強於火繩槍。”

一次敲擊不行,那就兩次、三次,動作並不複雜難做,扳起龍頭、扣動板機就是了。

郭大靖靜等了片刻,讓藤野正和教官們熟悉一下燧發槍,便又開口說道:“新式火槍的換裝,對於我軍的影響,可並不是只讓戰士們熟練掌握那麼簡單,還涉及到行軍佈陣、交戰廝殺的戰術打法……”

火槍兵之間可以站得更加緊密,提高火力的密度;射速的提高,也將使輪射的佇列變薄。原來需要五六個,現在三個差不多就成。

線列陣式的話,郭大靖只是略提了一嘴,並不準備現在就開始推出訓練。

畢竟,戰陣厚重一些,與建虜作戰更有把握,更讓他放心,也更讓將士們有信心。

藤野正等人很快就理解了郭大靖所說的道理,部隊的戰術打法會有所改變,而換裝訓練就是基礎,讓士兵們形成習慣。

“軍官的集訓由郭某負責,火槍兵的換裝訓練,就交給諸位了。”郭大靖拱了拱手,說道:“訓練期初定為一個月。”

藤野正沉吟了一下,謹慎地說道:“頭一期的訓練花費的時間可能要多一些,我等也要熟悉,也要摸索。”

郭大靖想了一下,點頭同意。

他也只是把燧發槍的優點,以及對作戰的影響,比較籠統地概括了一下,要落到實際應用,並不是那麼簡單。

要知道,包括藤野正等教官,對於燧發槍都是第一次嘗試,要摸索、實驗,也在情理之中。

只要不影響年底前裝備全軍的計劃,郭大靖就能夠滿意。哪怕晚一些,其實影響也不大。

而按照目前工坊的改造速度,材料跟得上的話,一天至少五十多枝,完全沒有問題。

現在,整個東江鎮的工匠,大部分都集中到了金州。在適應了新的管理規章,又有更好的待遇和激勵措施,武器裝備的生產製造,將得到數倍的增長。

一邊是改造原有的火繩槍,另一邊打造新式燧發槍的工作也將放手展開。根據試生產的資料,人手足夠、材料充足的話,月產能達到兩三百枝。

最難的生產工序便是槍管的鍛造,通常是用斜卷巢狀法,或者是短管拼接法,但都需要修內膛,費時耗力。

據史料所載,鑽槍管的工時達到了一個月。這估計有誇張的成分,但確實是最為耗時的。

沒有現代機床,倒是有木製的簡單車床,鑽頭的硬度也不夠,多數工作都憑手工,費時耗力也就不難理解了。

雖然對製造的器具和工藝頗為不滿,但郭大靖也準備接受這樣的生產製造速度。

一年兩三千枝火槍,再從外面購買一些,基本上也就能滿足東江軍不斷擴充的需求。

放眼大明,甚至是世界,又哪裡有這樣裝備齊全的燧發槍部隊。為此,郭大靖也應該足以自豪和驕傲了。

………………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