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七章 凌厲反擊(第3/3頁)
章節報錯
魏海山迅速地拉弦上箭,跟著長槍兵向前,又找到了一個目標,抬弩射擊。
這是相當取巧的攻擊方式,但沒人不喜歡。
在激烈廝殺中,一箭就能使悍勇的對手喪命,或者受傷,對於長槍兵來說,可能就少死傷了一兩個。
手快、眼快、射得準又狠,還要具備勇敢的心理素質。畢竟是沒有可以近戰肉搏的兵器,建虜近身就極危險。
但魏海山相信戰友,相信身旁的同伴,在建虜衝過來時,會勇敢地挺身擋住。
當建虜進攻時,守軍只在陣地上防禦的時候,建虜就算人少,卻掌握著主動權,還佔據著氣勢的上風。
但當守軍投入絕對優勢的兵力,展開凌厲的反擊時,建虜才發覺對手不是沒有與他們展開對攻的實力,而是故意採取守勢,引誘他們去送死。
氣勢這個東西看不見、摸不著,但卻是兩軍交鋒能否獲勝的關鍵因素之一。
防守再好,也確實減少了傷亡,誘殺了大量的敵人,但卻是被動招架,有些壓抑。
所以,必須用一次凌厲的反擊鼓舞起部隊的信心和意志,充盈起必勝的氣勢,給建虜更沉重的壓迫。
索爾諾發出了撤退的命令,心裡瓦涼瓦涼的。
敵人的兵力很雄厚,絕不是判斷中的四五千,至少也與己軍相當。
如果是在曠野平地,索爾諾有信心擊敗數倍之敵。
但現在,敵人佔據著有利的地形地勢,還有著強大凶猛的火力,就算全軍壓上,也未必能夠擊敗敵人,達成突破。
薩哈廉陰沉著臉,對索爾諾的撤兵也並無不滿。他只是恨對手狡滑、陰險,明明很有實力,偏要擺出被動防禦的架勢。
不用傷亡統計,薩哈廉也估算出大概的數字,進攻的三千人馬,全須全尾撤回來的,連五百都不到。
傷兵嘛,現在還活著,勉強算是軍隊中的一員。但他們已經成了累贅,不僅無助於軍隊作戰,更拖累了軍隊。
如果加上旅順堡下的傷亡,以及在路上敵人截擊所造成的損失,薩哈廉驚駭地發現,部隊已經損失近半。
這絕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還未退出金州,離海州更遠,兩旗人馬就已經如此狼狽,甚至有全軍覆沒的危險。
如果敵人前來進攻,這倒是薩哈廉希望的事情。但敵人會這麼蠢嗎,他們只要阻擊成功,糧草耗盡,軍隊就是滅頂之災。
還夠支撐三天,薩哈廉知道糧草的數量。如果沒有阻礙,絕對不用擔心,肯定能夠安全撤回。
但是——
薩哈廉在猶豫,在遲疑,是否要發動全軍,全力猛攻,以殺出一條通路。
按照今天作戰的結果,至少還要傷亡兩三千,甚至更多,才可能達到目的。
也就是說,能夠全身而退、安全撤回的,也就只剩下了三四千人。而總的損失加起來,差不多是一旗的全部人馬。
這是薩哈廉所完全不能夠接受的結果,哪怕擊敗當面之敵,並給予敵人大量殺傷,也足以彌補兩紅旗遭到重創的嚴重後果。
敵人重兵在此,那另一條路,應該就不會再有太強的阻擊。
畢竟,薩哈廉也看出來了,擋在前面的是東江軍中的精銳,武器精良犀利,將士勇猛善戰。
與東江軍也打過仗交過手,薩哈廉很確定東江軍的戰鬥力,才信心滿滿地率萬騎來攻旅順堡,破壞東江軍佔據金州的企圖。
可事實給了薩哈廉沉重一擊,就如同阿敏在朝鮮,也沒有料到會有那麼大的損失。
即便如此,薩哈廉還是不相信整個東江鎮的戰力會提升得如此之快。旅順堡仗著紅夷大炮和犀利火槍,可打起來的氣勢卻不如當面之敵。
所以,薩哈廉做出了判斷,當面阻擊的敵人才是東江軍中的精銳。敢在野外佈置陣地阻擊,還敢主動反擊,都在驗證他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