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八章 做媒?卑沙山城(第2/3頁)
章節報錯
卑沙山城。
郭大靖帶著本協的幾位主要將領,一邊巡視,一邊商議探討著防禦工事的構築。
本身就佔據著有利的地形地勢,居高臨下、險要難攻。又有舊城牆可以利用,並不需要大興土木。
“點將臺,據說是唐太宗李世民校點將士的所在。”聽著嚮導的介紹,郭大靖等人登上了一座高高的土臺。
舉目瞭望,山巒起伏、林莽蒼蒼,再遠的地方,則是發藍發亮的大海。
一山觀兩海,形象地說明了大黑山的地理位置。分別是東西的渤海和黃海,西是金州灣,東是大連灣,相距不過二十里。
風吹在臉上,清冷舒爽;居高了望,江山盡入眼底,胸中頓生萬千豪氣。
“高句麗修築此山城,是為其南端的最前線,防範的是南面跨海而來的敵人。”張攀伸手指點著說道:“如今在我軍手中,卻是要抵擋北方建虜。”
劉興治說道:“此山城倚險而建,又處交通咽喉,有三五千人馬駐防,建虜便不能輕易逾越,實為南關防線最堅固的屏障。”
幾近六十度的山樑,都是嶙峋的山岩,還有彎曲遒勁的黑松和稠密的茅草。
就是空手爬上來也令人生畏,更不要說巨大的石牆橫亙前方,上面還有嚴陣以待的守軍了。
但山城難攻,守軍只蝸於其內,對來犯之敵不能產生威脅,卻也不是郭大靖要在此地駐防的主要原因。
守山城,而不是戰于山城。要以山城為根據,具備主動出擊的能力,使敵人難以放心南下,攻打南關防線。
大黑山被譽為遼南第一山,佔地二十多平方公里;卑沙城繞山樑圍峽谷順山勢而建,又是樹林,又是溝壑,想圍困起來也不太可能。
山高林密、峰巒起伏、佔地廣闊,也意味著可以有多條出擊路線。不管是奇襲,還是伏擊,守軍都有著主場之利。
聽著眾將的議論,郭大靖找了個空子,微笑著開口說道:“山城是防禦體系的核心,卻不是全部。要把戰場擴充套件到整個大黑山,甚至是周邊幾十裡,直到大海。”
郭大靖伸手指了指南面,沉聲道:“南關與卑沙城,千萬不要象寧遠與覺華。”
如果卑沙城不能起到牽制和屏障作用,那寧肯放棄,集中兵力於南關防線。
所謂的寧遠大捷,不過是龜縮城內,守住了寧遠。近在咫尺的覺華島卻被攻破,幾千軍民被屠,糧草物資損失無數。
這樣的慘敗,竟然能被吹噓為大捷。
不過是守住堅城,竟被捧為名將。自己竟然也沾沾自喜,以名將自詡,對覺華島的慘事毫不在意,這也真是沒誰了。
“平時駐軍一營,兩月一輪換,戰時增至兩營。”郭大靖繼續說道:“訓練以山林作戰為主,急進、偽裝、伏擊、突襲等等,諸位以為如何?”
眾將紛紛躬身應承,都惟命是從。
郭大靖拱了拱手,笑著說道:“卑沙城內,還有山中的一些地方,可種植些糧食蔬菜瓜果,還可以養些兔子,改善下駐守官兵的伙食。而且,這裡風景很好,是個不錯的地方。”
眾將笑了起來,氣氛寬鬆愉快起來。
如果不是戰爭,大黑山確實能成為風景區,建於隋唐時期的名勝就有石鼓寺、響水觀、唐王宮道院,明代所建的有朝陽寺。
可現在,不是太平年月,也沒有旅遊之風,郭大靖等人也沒有觀景流連的閒情雅緻。
劉興治和尚可喜的兩營人馬先行入駐卑沙城,按照規劃設計修繕山城、種植作物,以作長期的準備。
郭大靖帶著親兵和其他將領分頭勘測,花費七八天的時間,走遍了整個大黑山,繪製了較為詳細的地圖。
卑沙城將是堅守的屏障,駐軍較多;而在卑沙城以北,郭大靖也不是完全放棄,要在險要之地設定小型的關卡,駐軍在一兩百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