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實有這樣的問題,但要換成輕火槍,在威力上就又顯得不足。想要二者兼得,在現在來看,還不太可能。

但西班牙方陣很難指揮控制,訓練也費時費力,並不是郭大靖滿意的陣型。

一種比較簡單的,能夠以較快的速度排列的戰陣,或者是車陣,才是發展的方向。

郭大靖沉吟著,拿過一張紙,簡單畫出一個圖示,向藤野正請教道:“戰陣進行簡化,人數少一些,能夠更加機動。為了避免側翼和後方遭受襲擊,將多個方陣組合,形成棋盤格或梅花狀……”

藤野正看著圖示,琢磨了半晌,微微頜首,說道:“道理上行得通,但實戰還需要檢驗。”

停頓了一下,他又對郭大靖說道:“輕火槍加刺刀是很好的改進,如果把長矛兵換成輕火槍兵,是否也有一樣的作用?”

郭大靖一拍大腿,說道:“藤野先生高見。如此一來,方陣的組成可以全用火槍兵,既能肉搏,又能遠端射擊。再加上些戰車,就更加嚴謹難攻。”

“刺刀是不是短了點?”藤野英在旁斟荼倒水,插嘴道:“和長矛比的話,似乎威懾力不足。”

白刃戰的話,一寸長一寸強,這也是事實。何況,兵器的長短,對於士兵的作戰心理也有一定的作用。

但古代的長矛,一般都有五六米,甚至更長。要說近戰搏鬥的話,並不能靈活運用,更多的時候只是端著站隊,起到阻擋騎兵衝擊的作用。

而專門用於格鬥的長矛,或者應該稱為長槍,在明代通常是三米一長,九斤的重槍。能夠使用重槍計程車兵也要精挑細選,身高就是必備的硬體之一。

輕型火槍加刺刀的長度,郭大靖心中有數,一米八左右,確實比長槍要短不少。

但火槍加刺刀能夠淘汰冷兵器,並不是因為長度上更利於近戰。而是既能射擊,又有阻擋騎兵衝擊的作用,還能近戰廝殺。

想要武器盡善盡美是很難做到的,只能考慮其綜合效能。能遠端,能肉搏,就算比長矛短一些,也比單純裝備的長矛要更有殺傷力。

藤野正對於女兒的擔憂,只是笑了笑,說道:“火槍配刺刀,就算沒有戰車,也有嚇阻敵人戰馬的作用。至於肉搏作戰,建虜好象沒有多少長矛兵。”

不是說沒有,而是沒有成建制的長矛兵。因為建虜都是騎兵,弓箭、圓盾、彎刀是最普遍使用的武器。

況且,步兵結陣的主要目的就是對抗敵人的騎兵,這是第一位的。與敵人的步兵進行肉搏廝殺,則是次要的。

郭大靖若有所思,在紙上又劃了一個圖示。

藤野正捋著鬍鬚,思索著,看到郭大靖在空心戰陣中加上了拋射器的字樣,不禁露出了微笑。

不必拘泥於西夷的這個陣那個陣,怎麼實用怎麼來。郭大靖認為近代的空心方陣,剋制騎兵效果最佳。

實心方陣一旦遭到破壞,部隊很容易變得混亂不堪,無法完成方陣的重組。

而空心方陣就顯得靈活機動許多,因為空心方陣本身就是仿照特定的數學模型建立的完整作戰單位,具有極其鮮明的人數排布規律。

在中心有指揮官號令的情況下,每圈安排的人員數量都是按照規則排布的,即使方陣受到衝擊,也可以根據原始模型進行快速的能力調整與補給。

一字長蛇陣的方陣前面計程車兵一旦被擊敗,很難再有適當的防禦方案,如果面對配備比較強悍的騎兵立馬會敗下陣來。

而空心方陣的每一圈內都有補給的人員安排,方便在戰鬥時及時補給損失的兵力,保證作戰時方陣不會被打散。

空心方陣的排布大概需要幾百人,只是一支中等部隊的兵力,遠低於其他方陣需要的人數,降低了人員武器配給成本。

成本的降低,意味著空心方陣可以擁有更大的後勤能力補給,這在戰場上至關重要。

畢竟戰爭很多時候就是打補給和消耗,誰能堅持得更久誰就能取得勝利。

“空心方陣的步兵都配備武器,無論哪一面受攻,都具有防禦能力,士兵們能夠互相作為戰友的後方,對於安定軍心,鼓舞士氣,提升戰鬥意志很有幫助。”

郭大靖的思路被開啟了,指點著圖紙侃侃而談,“中間的空心,除了指揮官,還可以佈置些重型武器提供火力支援,我認為拋射武器最佳。”

藤野正連連點頭,說道:“除了重型武器,還可以安排些騎兵作為側應。數個空心方陣也能夠互相配合,發揮出更大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