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九章 倭商,玉米(第2/3頁)
章節報錯
“等到再招兵的時候,我要報名。”張小栓看著張膀,說道:“你呢,想不想給家裡掙錢糧,讓他們多吃幾頓飽飯。”
張膀有些猶豫,說道:“我倒不怕死,可萬一有個三長兩短,家裡怎麼辦?”
張小栓說道:“有撫卹銀啊,還答應照顧烈士的家屬,不使他們挨餓受凍呢!”
張膀沉默下來,還是遲疑不決。答應得好好的,可能保證將來沒有變動?心裡不託底呀!
………………..
捕撈產量有明顯增長啊,看來拖網技術正在被漁民們逐漸掌握並日益熟練。
而得益於皮島本部派來支援的工匠,廣鹿島造船廠一個月能下水五艘長九米、載重34噸,船頭兩側裝飾有“亮眼木龍”的漁船。
這種漁船是宋朝後期出現的船型,在舟山一帶比較多。因為船並不是很大,多在淺海近岸進行作業。
淺海沿岸也能讓郭大靖滿意,只要船夠多,捕撈量就能不斷增長,向著支柱產業的目標不斷接近。
而隨著工匠熟練度和造船技術的提高,造船廠開始進行更大漁船的嘗試。
這種漁船船身長達十幾米,載重量能達到五至十噸。在沈家門、奉化棲鳳、象山東門和鎮海等地,時有出現。
而在當時的黃海,海洋環境十分良好,在長山列島有海狗、海獅分佈。由於青魚增殖,鯨魚在黃海北部成群活動。
長山群島周邊,除了海洋島漁場,還有鴨綠江口漁場、遼東灣漁場等豐產之地,都可以進行精深地開發。
漁民,或者說從事捕撈的人口越來越多,魚類等海產的產量越來越高,意味著糧食消耗的大量減少,也意味著軍民在營養和體質上的增強。
在沒有得到足夠的土地種植農作物,以養活東江鎮軍民的時期,把人口向捕撈業引導,是勢在必行,也是逼不得已的辦法。
因為,再沒有哪個產業,能夠承載那麼多的人口。而光是造船業,包括伐木、鋸木、鐵具、帆索等等,就給很多百姓找到了活計。
拿出糧食養活百姓,同時還儘可能地讓他們創造價值。用後世的名詞,就是提高就業率,這樣的思路,恐怕在當時,並沒有多少人能夠想到。
其實,這和以工代賑的道理差不多,既救濟了百姓,又建起了工程或造出了器物,對將來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有利。
最後,郭大將軍還落了好名聲,在軍民心目中,提高了威信。
而即便是困難時期,郭大靖也沒有停止軍事行動,派出了劉興治等軍官,率領小股精銳登陸襲擾。
目的很明確,既鍛鍊部隊的作戰能力,更以拔除建虜哨地為主,為更多遼民百姓出逃創造更便利安全的條件。
偽裝潛入襲殺,儘管是郭大靖的強項。但在寬廣的戰線上,他個人的能力畢竟有限,不能每次出戰都參加。
處理完公務,郭大靖走出辦公室,清冷的空氣讓他不由得精神一振。
冬天啦,趕在沿海結冰之前,結束軍事行動,結束砍伐和採摘。準確地說,是轉向旅順港,在金州地區繼續進行。
郭大靖騎馬剛出軍營,便迎上了碼頭守衛飛馬趕來稟報,藤野先生回來了,還有林家的商船,共有三艘海船剛剛停靠碼頭。
來得真是時候,郭大靖心情激動,讓人馬上去通知藤野英,自己兜轉馬頭,帶著親兵直奔碼頭。
碼頭上,林婉兒正對著懸掛在高竿上的鯨魚骨架張大了嘴巴,連連發出驚歎之聲。
林天佑也十分驚奇,跑海也有幾年了,可還真沒見過這麼大的魚,也不知道怎麼捕到的。懸掛在碼頭,難道是郭將軍故意在顯擺?
藤野正只是看了兩眼,便和小林浩一走進碼頭旁的小屋,坐著取暖喝茶。
表面看似平靜,可藤野正卻是心情激盪。在外將近半年時間,終於回來了,最掛念的自然是女兒藤野英。
小林浩一卻有些失望,在這看起來並不算特別大的海島,恐怕難有什麼大的收穫。
若是收購生絲、瓷器、絲綢,還是應該在南方。自己怕是白來一趟,想得太過美好了。
不過,這個林家海商似乎在南方有些根基,倒是可以利用,成為在大明國內的收購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