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上使長矛需要很高的技巧,高速衝撞很容易脫手,甚至是被頂飛落馬,遠沒有馬刀的劈吹更容易掌握。

“每隊儘量有槍旗指引,更容易控制速度和佇列。”劉興祚微笑著介紹道:“槍旗手的要求,當然要高一些。”

李維鸞點頭稱讚,說道:“這是個好辦法,是劉將軍的創意吧?不親身參與訓練,不容易想到這個實用的技巧。”

“是大家在訓練時提出的建議。”劉興祚謙遜道:“騎兵營哨官乃是劉奇士,能訓練出這兩百騎兵,多是他的功勞。”

項祚臨伸手指了指,說道:“可是那個盔甲鮮明,縱橫馳奔的軍官?”

劉興祚笑著點頭,說道:“他還是郭將軍的結拜大哥,在援朝作戰時並肩殺敵而結下的友誼。”

援朝作戰時,郭大靖還只是個小旗官,然後是百戶、千戶,現在已經是遊擊將軍,連半年時間都不到呢!

眾人心中生出感慨,但很快又被騎兵的訓練所吸引,議論著、讚歎著,也提出了各自的建議和想法。

雖然並不一定要與建虜進行騎兵的交鋒作戰,但有沒有對抗的兵力,卻是迥然不同的事情。

就好比兩人打架,不是非用兵器,但你有沒有,在心理上卻完全不同。

騎兵雖少,卻是一個良好的開端。東江鎮從無到有,再到能夠牽制建虜,不也是幾年就發展起來的。

只有與建虜廝拼血戰過,才會明白要平遼滅奴有多麼難,誰敢說出三五年的時間,也不怕風大打了舌頭。

所以,東江鎮的將士們深知擊敗建虜的艱難程度,才不會心急,為每一次進步,每一次戰力的提升,而感到歡欣鼓舞。

騎兵牆的演練終於結束了,兩部官兵放慢了速度,各自集結。

尚可義作為旅順的騎兵隊指揮,特意來到劉奇士跟前,伸出大拇指稱讚,“慚愧慚愧,劉將軍練得好兵,我部差得可不是一點半點。”

劉奇士心中得意,可還假裝謙遜,拱手道:“尚將軍過獎了。兩部騎兵都練得不錯,哪有什麼差距?”

尚可義哈哈笑著,說道:“劉將軍不必過謙了。沒有比較,某還沾沾自喜。這一拉出來,確實不如貴部。不過,某也是受益匪淺,從劉將軍這裡偷學了不少東西。”

“說偷學就過了。”劉奇士笑著說道:“好象我們藏私似的。”

尚可義意識到確實用詞不當,便岔開話題,把這事遮過,與劉奇士邊走邊說,熱切地探討起訓練經驗和心得。

騎兵牆的集體作戰方式,極大地降低了對騎術的要求。使得後天訓練的騎兵,能夠與馬背上的民族進行抗衡。

而這種戰術打法之所以能獲得成功,還是抓住了遊牧或漁獵民族的最大弱點,那就是人口少,拼不起。

農耕民族的優勢就在於人多,資源廣,底蘊厚實,科技水平高,武器裝備好。

從薩爾滸之戰到現在,明軍已經損失了多少人?若是換成建虜,一次上萬人的死傷,就足以傷筋動骨。

只要貫徹這個原則,與建虜展開持續的消耗戰,憑大明的體量,足以擊敗建虜。

可惜,象郭大靖這樣有著清醒認識,並不斷付諸行動的將領,無論是東江鎮還是關寧軍,都是少之又少。

求戰的慾望,殺敵的手段,必勝的信心。

郭大靖三者兼備,也確實不是別人所能比的。

將近半個月的時間,郭大靖全身心投入到對夜不歸的嚴格訓練中。

此次出征,拔除建虜的哨地至關重要,他要親自出馬。可以後呢,還是需要夜不歸也具有使他放心的作戰能力。

偽裝潛伏、攀高臥低、涉水急行、偵察刺殺……這些科目在普通部隊裡也有訓練,但夜不歸的要求更高,難度更大。

怨言?累得半死也不敢有,人家郭將軍還生龍活虎,親自巡查佈哨呢!

放棄,回普通部隊,還不夠丟人的。待遇高了一檔,別人都瞅著羨慕眼熱,一下子又打回原形,臉往哪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