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士兵們的身體情況,郭大靖和劉興祚還進行了分派。比較健壯的裝備重甲長槍,差一點的則用刀盾,火槍兵和弩兵則以熟練程度來作為標準。

即便是火槍兵,郭大靖以後也要再次細劃,強壯有力的使用重火槍,一般素質的用輕型火槍。

儘管郭大靖在逐漸地把自己的部隊向全火器化發展,但還不敢一步到位。一來是火槍還沒配刺刀,二來則是認為長矛火槍陣更加保險。

除了重甲長矛兵,郭大靖還讓工坊打造武鋼車,可以裝貨載物,還能抵擋建虜騎兵的直接衝擊。

訓練,準備,郭大靖必須打造出一支符合自己的標準,能夠貫徹自己的戰術打法,能夠如臂使指的軍隊。

援朝大戰雖然連續獲勝,可對郭大靖來說,卻是東江軍以多打少,用人命堆出來的大捷。

儘管建虜的戰力強悍,東江軍能夠打出三比一、兩比一,甚至是一比一的交換比,已經足以驕傲自豪。

但對郭大靖來說,東江軍的戰力顯然還有很大的提高空間。除了武器裝備,那就是身體素質和作戰技能。

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身體的強壯,技能的熟練,都是能夠透過嚴格的訓練來實現的。

“殺,殺,殺!”訓練場中,一支五百人的軍隊,正在重複進行著長槍刺殺的動,喊殺聲震天。

每刺必盡全力,每刺必吶喊出聲。這是郭大靖的命令,很嚴厲的命令,必須遵照執行的命令。

郭大靖揹著手站在將臺上,目光如炬,威嚴地掃視著下面揮汗如雨,揮槍猛刺的將士們。

有嚴格的要求,才能達到刺殺訓練的目的。一是鍛鍊士兵的氣勢和膽量,其次則是提高敏捷度和力量等等。

軍官們在佇列中來回走動著,瞪大眼睛觀察士兵,不時糾正,不時喝斥,嚴格地督促著。

之前,郭大靖曾想把後世的刺刀技傳授到軍隊。但經過援朝作戰,以及他自己的觀察和感悟,最後否定了這個想當然的決定。

古代的長槍,在形制上就與後世的槍刺差別極大。首先就是長度,想要做出什麼防左刺、防右刺之類的動作,十分困難。

超前的,或者說是先進,也要能與實際相結合,才是適用的,能發揮威力的。

郭大靖對此有了更深的感悟,放棄了很多改造軍隊的方法,轉而研究起目前東江軍的武器裝備、兵員素質,如何能夠與建虜繼續抗衡下去。

至於他親自訓練的夜不歸和哨探,則是精中選優,訓練更加嚴格,待遇也最為優厚。

精神固然重要,物質也不可或缺。只是依靠將士們對建虜毀家殺親的仇恨來驅動,總歸是難以持久。

歷史上東江鎮的瓦解崩潰,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糧草物資的匱乏。

這時,一騎飛奔而來,在臺下甩蹬下馬,單膝跪倒,稟報道:“朝廷派來的監軍太監趙光、錦衣衛小旗官蔣寶和、沈宗貴已到碼頭,請大人前去迎接。”

郭大靖點了點頭,揮手命傳令兵退下。

已經是七月中旬,木匠皇帝還有一個月可活,老魏也要倒臺,這三個傢伙就要滾蛋,下場也不會太好。

如果他們不給自己找麻煩,郭大靖決定忍他們一兩個月。若是不識趣,他也不想客氣。閹黨,還真是個與他們劃清界線的機會。

伸手叫過親兵隊長楊名立,帶上二十名親衛,郭大靖下了將臺,出了校場,縱馬直奔碼頭。

“大人。”楊名立顯然對朝廷派人的到來有些緊張,開口問道:“不知迎接天使當以何種禮節?”

“軍人不跪,常禮即可。”郭大靖想都沒想,便開口說道:“莫要墮了我東江軍的威武和氣節,更別給某丟臉。”

聲音很大,周圍的親兵都聽得清楚,齊聲應喏道:“是,大人。”

郭大靖很滿意,什麼天使,還長翅膀啦?得不卑不亢,別給這三個傢伙造成軟弱可欺的印象。

作為權傾朝野的魏大爺親選的監軍太監,趙光有資格在官員面前昂首挺胸,接受他們的諂媚奉承、金錢賄賂。

出了京城,一路上都是如此的待遇。可趙光離目的地越近,心情卻越是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