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皇太極心生猜忌,弄死多爾袞;還是多爾袞生出異心,要搞掉皇太極。對於大明來說,都樂見其成。

多爾袞要慘了。劉興祚知道這個計策就是要把多爾袞放到火上烤,之所以選中他,也是郭大靖的堅持。

劉興祚當然不知道,郭大靖重視和忌憚的敵人有那麼幾個,皇太極和多爾袞能排到前兩位。

當然,多爾袞還小,還沒有成長起來。但這不重要,關鍵是郭大靖拿戲說比較順手,不用太費腦筋,還能有很好的效果。

造謠一張嘴,闢謠跑斷腿。

郭大靖可是深知謠言的殺傷力,編來造去更無顧忌。皇太極,多爾袞,你們告我呀,我就誹謗了怎麼滴!

毛文龍心喜的原因可不只是挑拔離間建虜的高層,而是能透過向朝廷獻策,凸顯出自己的謀略。

別老拿自己當**、莽夫,人家的腦瓜兒可好使了。

這樣毒辣的計策,朝廷諸公,還有那位被皇太極耍得團團轉的袁大人,誰能想出來?

對於以文制武的大明朝來說,文官對武將的鄙視是傳統,是根深蒂固的陋習。

袁大人能壓毛文龍一頭,就是出身。人家是進士,領兵打仗雖然不行,可皇帝對文官掌軍,放心哪!

毛文龍心裡憋著口氣,非要表現表現,讓別人刮目相看。

這就是毛文龍的脾氣稟性,不夠圓滑,受不得委屈。也正因為如此,與文官集團的關係鬧得很僵。

比如漂沒,已經是大明官場預設的潛規則,各邊鎮的武將都是忍氣吞聲。

漂沒說白了就是剋扣,邊鎮明軍的餉銀、糧草都由文官派人押送,送到武將手裡就要少掉一兩成。

基本上就是送十到八,或者送十到六。文官的解釋就是“漂沒”,意思就是路上遇到意外,損失掉了。

傻子也知道所謂的“漂沒”是被文官們層層剋扣貪墨掉了,連盔甲、兵器也不放過,可見文官的貪婪。

東江鎮也有相對固定的漂沒額度,“每年津運十萬,所至止滿六七萬,餘俱報以“漂沒”。”

別人吃啞巴虧,毛文龍偏不和光同塵,上疏、告狀,把文官們給鬧得煩透了。自然,該漂沒還漂沒,毛文龍也成了比較另類的存在。

再拿此次獻策來說,劉興祚和郭大靖的意思是當情報遞上去,由朝廷處置。但毛文龍卻想著要上奏疏,讓皇帝和文官們看看他的謀略。

在很久以前,大概是嘉靖朝時,也有武將上疏獻策。結果就是被上官訓斥,降級責罰。

在文官的眼裡,你一個丘八、武夫,拎著刀子打仗就得了,謀略策劃是你乾的活兒嗎?你要是能幹,還要我們這些讀書人做什麼?

可以想見,毛文龍上疏獻策,該多招文官的忌恨。幸好,毛文龍還知道點分寸,沒有批判關寧錦防線的弊端。

否則,上至閣老,下至官員,毛文龍是徹底地全得罪了。

劉興祚並不知道毛文龍怎麼想的,眼見得到毛帥讚賞,心裡也挺高興。在廣鹿島幹得挺順心,他還真怕被調回皮島坐冷板凳。

“這是郭將軍設計的鐵蒺藜,末將覺得很有意思。”劉興祚拿過圖釘樣式的鐵蒺藜,給毛文龍做著介紹。

毛文龍興致頗高,拿過來擺弄了幾下,大概明白了用法,便隨手往地上一扔。

鐵蒺藜在地翻滾,挺爭氣,停下的時候釘尖衝上,圓形凸起的底座還在微微晃動。

呵呵,毛文龍笑了起來,說道:“不錯。隨便扔出十個,總該有七八個尖兒衝上,這樣能很快佈設,阻擋追兵很有用。”

劉興祚陪著笑說道:“還可以藏在草叢樹林中,或是在陣地前佈設,遲滯敵人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