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言談投機,泛舟登陸(第1/3頁)
章節報錯
“這調和不錯,味道甚好。”毛文龍對微辣的宮保雞丁甚是喜歡,點頭稱讚。
郭大靖指了指小院角上的菜地,剛種下去,還沒冒苗,笑著說道:“辣椒聽說是從海外傳進來的,末將從商賈手中買了一點。等到長出來,末將派人給毛帥送去。”
毛文龍聽說是海外之物,並不知道究竟和真假,臉上也未顯驚奇,說道:“就是不知能不能適應水土?遼東是越來越冷,莊稼不好種啊!”
小冰河期的高峰已經到了,氣候只能是更冷。春天溫度低,秋冬降臨早,原來的傳統作物因為生長期不夠,歉收或絕收,並不奇怪。
但困難是平等的,對大明和建虜都是一樣。大明因為災害鬧民亂,建虜也鬧饑荒,就看誰更能支撐,更有辦法解決。
有了土豆和黑麥,郭大靖還是很有信心。而建虜的饑荒,也使他要爭奪人口的設想,更有實現的把握。
只靠目前東江鎮的軍民,就算是全民皆兵,也不具備壓倒建虜的數量優勢。可加上建虜統治區的數十萬遼民百姓,就有了擊敗建虜的可能。
建虜的嚴苛統治,殘酷剝削,以及災害造成的饑荒,都為爭取遼民百姓,創造了條件。
只要能養活這些漢家百姓,郭大靖就會展開行動。而除了少數享受榮華富貴的鐵桿漢奸,誰會甘心為奴呢?
這就是發展壯大,不依靠朝廷的糧餉和內地的兵員,只是在遼東,形成自給自足的良性迴圈。
雄心勃勃,或者說是野心勃勃的大計劃,深埋在郭大靖的心底。
而後世的思維,對於皇權、尊卑的篾視,又使他走著和毛文龍相似又不相同的道路。
毛文龍雖然跋扈,雖然形同軍閥,但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割據自雄。否則,也不會被矯詔斬殺。
而郭大靖卻不會任人宰割,別說皇帝,就是天王老子也不行。說句給自己臉上貼金的話,他是為了華夏不沉淪,為了神州不陸沉。
淺酌慢飲,毛文龍和郭大靖說了很多,郭大靖也講了不少。或許,毛文龍很少有這般放鬆,這般言談不忌的時候。
關鍵是談話投機,郭大靖的一些思路和看法,與毛文龍比較相似,有些甚至是不謀而合。
“必須跟建虜不斷地作戰,既是練兵,也是給建虜統治區的遼民百姓以希望。如果東江鎮垮了,他們的心也死了,只能忍受殘酷統治,給建虜當奴隸了。”
郭大靖給毛文龍斟上酒,繼續說道:“這不是末將想當然,而是有著切身感受。當初要不是碰到鹿島的周慶周大哥,就是想逃也找不到門路,只能九死一生地瞎撞運氣了。”
對於郭大靖的經歷,毛文龍自然知道,聽到郭大靖發自內心的感慨,深以為然地連連點頭。
“可惜錢糧所限,不能解救接納太多的遼民。”毛文龍感嘆道:“就算是接納了,也迫於衣食窘迫,要逃往內地活命。”
能解救得出來,還要有糧食能養活,才能成為東江鎮不斷擴充的兵力來源。否則,人家要麼餓死,要麼過海去往內地逃荒。
在歷史上,袁督師控制東江鎮糧餉,就餓死了很多遼民百姓,餓死的更多。等到東江鎮分崩離析,軍民數量已經大大縮水。
郭大靖有辦法,但現在不能說出來。土豆、黑麥的種植,要見到實效;建起從南方購糧的運輸線,也需要時間。
還有就是海洋捕撈,準確地說,是捕鯨。黃海、渤海就有小鬚鯨、長鬚鯨、藍鯨,偶爾也能見到露脊鯨和虎鯨。
在長山列島,主要是海洋島,近代曾是中國的捕鯨基地。在這裡遇到鯨群也不稀奇,特別是在古代,還沒有大規模廣泛的捕獵。
生產也是戰鬥,種植、捕撈、養殖,足夠的吃食,就是東江鎮能夠發展壯大的基本條件。
“毛帥。”郭大靖沉吟了一下,舉杯說道:“等末將襲攻遼陽回來,能否從水師拔調兩艘大船和水兵。”
毛文龍抿了口酒,微笑著看著郭大靖,詢問的意思明顯。
郭大靖說道:“末將聽說海中一種大魚,體形巨大,能達到數千斤,往往在春季四五月份出現。海洋島位置極佳,還盛產其它魚類,應是最好的基地。”
海洋島是黃海北部的重要魚類產卵場,我國四大漁場之一,出產黃魚、鮁魚和黑魚,還盛產海參、鮑魚和黑海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