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寧錦大戰爆發(第3/3頁)
章節報錯
“林家商船是走慣了這條海路的,不用擔心。”轉過身,郭大靖對著流淚惜別老爹的藤野英安慰道:“實在是找不到值得信任的人,才麻煩藤野先生走這一遭的。”
藤野英微微側身,用絹帕擦去了眼淚,略有些更咽地說道:“沒怪你的意思,我爹他願意出海,多少年了,也想見見外面的世界。”
郭大靖點了點頭,說道:“這是一件大事,關係到廣鹿島的發展,關係到郭某能否再立大功。嗯,現在事情辦完,某要率兵登陸,在望海堝建立據點。”
藤野英猶豫了一下,說道:“我跟你去吧!”
“你還是留在島上。”郭大靖說道:“建虜正在攻打錦州,沿海也早棄守,此行並無風險。”
停頓了一下,他又補充道:“我派人去鹿島接李秀等人,你要是覺得方便,在島上幫我接待安置一下。”
“沒什麼不方便的。”藤野英很痛快地答應下來,“就怕郭夫人嫌我設計的房屋不夠好。”
“她是個老實人,不會挑毛病,也不會欺負人的。”郭大靖瞅了藤野英一眼,說道:“我只怕她被別人欺負。”
藤野英看著郭大靖的眼睛,很無辜地說道:“怎麼會呢,堂堂遊擊將軍的夫人,這島上誰敢欺負她?”
郭大靖抿了下嘴角,有些猶豫。他不怕別人,倒有些擔藤野英。若論心眼和唇舌,十個李秀姐也不是這女鬼子的對手。
嗯,李秀姐又不是一個人來,有那些村中的老人跟著,應該沒事兒。
郭大靖轉念一想,又放下心來,把需要藤野英做的工作仔細交代下去。
……………….
望海堝,明置,屬金州衛。即今遼寧大連市東北七十里望海子。
望海堝地處金州腹地,位於金州城東北六里的金頂山上。
這裡地勢平緩高曠,小黑山屹立其背後,大和尚山雄踞其西南,登臨其上,沿海諸島,盡收眼底,故稱望海堝。
望海堝山下是金皮大道(金州至九連城幹線),是古時沿海通內地的必由之路,可謂咽喉要塞。
永樂十七年六月,遼東總兵劉江在望海堝殲滅倭寇千餘,生擒數百人,並以功封廣寧伯(始更名劉榮)。
此戰系明朝抗倭首次大捷。以後百餘年,倭寇不敢復犯遼東。
金鼓喊殺聲已經消逝於歷史長河,空留下殘堡於金頂山上。而百姓們為了紀念劉江而立的祠,立的碑,已經不見了蹤影。
郭大靖立於金頂山上,瞭望著沿海的島嶼,輕拍著殘破堡寨的石塊,感受著歷史的沉重,有些感慨,也很是遺憾。
這裡得益於青雲河之利,曾經耕田肥沃連片,村落密集富庶,是明代金州經濟最繁榮的地區之一。因此,這裡也成為倭寇搶劫的“重災區”。
但現在,建虜叛明,戰亂紛繁,這裡已是杳無人煙,一片荒蕪。
遺憾的是,此地雖好,雖險要,但距離海邊還是遠了些。若遇強敵圍攻,難以迅速撤退回島。
如果能佔據金州,背倚金州衛城,望海堝倒是一處絕佳的前哨陣地。
“大人。”劉奇士轉悠了一圈,回來彙報:“此堡雖可重新修築,但離海數十里,建虜大舉來攻時,易被圍困。”
郭大靖的官職和地位,讓劉奇士終是不好隨便稱兄道弟。儘管郭大靖不在意,可他還是和郭大靖約定好,人前稱官職,人後稱兄弟。
“某也有些憂慮。”郭大靖伸手指了指大海的方向,說道:“那是馬坨子島吧,在那裡設據點如何?”
劉奇士舉目張望,估算著距離,說道:“我看可以。海邊的那個小堡寨再放上哨兵,可以互相呼應。”
遼東總兵劉江“用石壘堡築城,置煙墩瞭望”時,望海堝為一方中心臺,下隸十八處墩、架。劉奇士所說的,便是其中的一處墩堡。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