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買賣談妥,赴任廣鹿島(第3/3頁)
章節報錯
只不過,這不著急,等自己在廣鹿島安頓好,再派人去一起接來也不遲。
“上半年主要是休整和練兵。”張攀扳著手指頭說道:“多製造弩、地雷、木炮、拋石車,下半年或許有所行動。”
援朝大戰中,東江軍各部的損失也不小。
好在朝廷把拖欠的糧餉都補上了,各島駐軍都分到了一些,補充兵員是肯定的,遼鎮軍民也能將巴地度過今年。
所謂將巴,就是還要加上遼鎮的種植、漁業等產出,才勉強夠。
但朝廷的首功賞銀還沒到,也就是說,今年要比往年寬鬆許多。況且,向朝廷請求再度核兵,毛文龍和眾將都有信心再擴充五六千人馬。
再加上地雷、木炮等武器,東江軍的情況大有好轉是肯定的。張攀也有計劃,有暢想,說給郭大靖聽,也是想徵求下意見。
其實,郭大靖也是差不多的想法。補充兵員、加緊訓練、製造武器等等,恢復實力後再發動。
但有一點,郭大靖要發動的時間和張攀略有些差異。
張攀準備在秋收之後,能多出些糧食來供養解救出來的遼民。而郭大靖要趁著天還熱的時候,對建虜發動襲擾。
可郭大靖沒說出來,反倒對張攀選擇的時間點頭贊同。
他有空間,儲存了不少的糧食,還透過林氏兄弟購買了萬石,自然不擔心好不容易解救出來的遼民反倒會餓死。
各人有各人的考量,也是根據自身情況作出的計劃,郭大靖不能強求別人和自己一樣。
而且,他的也只是計劃,誰知道會出現什麼意外的情況,導致計劃要臨時更改呢?
“可以造些強弩,腳踏拉弦,在射程上或許能與建虜的強弓抗衡。”郭大靖把自己的想法也告訴了張攀,“未必要列陣對射,畢竟在射速上,弩不如弓。但藉助工事,還是能夠彌補很大的不足。”
真正的強弩,在射程上還要超過弓箭,古代稱蹶張,西方叫腳踏。橫掃六國的秦軍,弩軍就很強大,並擊敗過遊牧民族。
張攀點了點頭,說道:“某也有這樣的想法,就是不知道製造起來有什麼困難。”
金屬弩臂應該是最好的,但對於東江軍來說,恐怕難以大量製造。
用繳獲的建虜的強弓改造,或許是個可行的辦法,但郭大靖也沒試過。但短弓既然沒問題,強弓的改造應該也不是太困難。
“對了。”郭大靖又想起一件事情,說道:“多弄些火油和泥彈,用拋石車擲出,在敵陣中爆裂燃燒,既燒楯車又燒人,威力不小。”
張攀想了一下,笑著說道:“這是在龍王坨子防禦戰中使用的武器吧,可把建虜打得夠嗆。”
郭大靖笑了笑,說道:“防禦作戰還應該是相當長時間裡的主要戰術,畢竟在裝備和戰力上,我軍不如建虜。藉著防禦作戰的勝利,也能逐漸培養出將士們不畏建虜的敢戰之心。”
要想與建虜野戰,必須要有一個過渡的階段,最主要的便是將士們的心理。用不斷的勝利來鼓舞,這是郭大靖的想法,也是他將要去做的。
平遼滅奴,不能野戰是不可能成功的。這麼簡單的道理,很多人卻不明白,特別是朝廷重臣,還死抱著勞民傷財的堡壘推進的戰法不放。
郭大靖雖然重視防禦,卻不會修堡築寨,那太耗時費力,他要在野戰防禦工事上下工夫。
藉助於山川、河流,甚至是平坦野地,以最快的速度構築工事,抵擋或阻擊建虜,在實踐上是可行的。
“壕溝阻遏楯車和騎兵,地雷、尖木樁或鹿砦拒馬遲滯敵人衝鋒,再以戰壕胸牆為掩護,用弩或火槍殺傷敵人。遠端則以拋石車為武器,當作火炮使用……”
邊說邊畫,郭大靖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設想說出來。
張攀連連點頭,特別是對郭大靖收束敵人攻擊面,並用遠端武器截斷敵人,使其進攻難以持續,前鋒便是有兇悍,也將陷入沒有後援的圍攻。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