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獻俘禮(第3/3頁)
章節報錯
獲首級幾百,覺華上萬軍民被屠,這樣的大捷,也只有守住了寧遠,使建虜未達到目的而已。
但此次援朝大戰,東江軍繼七戰七捷之後,再傳五戰五捷,所獲首級已超過三千,更斬殺奴酋王子嶽託、碩託,比之寧遠大捷豈止高了數倍?
“兩千六百七十三!”
“兩千六百七十四!”
韃帽、旗幟等戰利品堆成了一座小山,士兵把一顆顆首級扔下,監督的禁軍軍官大聲報著數,後面的幾名軍官高聲重複,又有更多的官兵重複,聲如雷霆。
天啟帝站在午門之上,微露笑意,沒有半分不耐的神情。
午門下是威風凜凜的禁軍,刀槍閃亮,盔甲鮮明;遠處是大明子民,興奮地聽著報數兒。
皇帝剛一出現時,百姓們都情不自禁地向著天子跪拜,發出震耳的山呼萬歲,這讓天啟帝胸中生出了君臨天下、唯我獨尊的感覺。
是的,在皇帝心中,他扶持的宦官集團已經把東林黨打得落花流水,朝堂局勢已與他剛登基時完全不同。
只是對外的戰爭令皇帝心憂,一是遼東的建虜,二是西南的奢安叛賊。只要這兩邊的敵人能夠剿滅,這天下也就太平了。
顯然,東江軍的意外大勝,又燃起了皇帝平遼滅奴的巨大希望。
首級清點終於完成,幾十個萎靡不援、半死不活的俘虜被押解上來,按跪在午門之下。
刑部尚書上前啟奏,最後請奏道:“合赴市曹行刑,請旨。”
皇帝深吸了一口氣,朗聲道:“拿去!”
皇帝左右的兩個大臣高聲重複喊道:“拿去!”再是左右四人高喊:“拿去!”
一增為二,二增為四,四增為八,八增為十六,最後大漢將軍等三百六十人齊聲高喊:“拿去!”聲音之大,如轟雷般響徹在午門上空。
獻俘禮在臣民山呼萬歲的聲音中結束,城南將築京觀以震懾四夷,京城又多了一個景。
儘管不是什麼人都願意去觀賞,但振奮民心士氣,彰顯國威皇權的目的卻已經達到。
嶽託是最慘的,不僅身首異處,還將懸屍示眾。任誰都知道,老奴的孫子,因為叛反大明而落到這般下場。
皇帝回到宮中,臉上興奮的神色又壓過了在臣民面前裝的矜持。
朝鮮王李倧在與建虜盟誓後,第一時間就派使者坐快船趕赴明廷。既是陳說無奈的苦衷,又是向大明表示沒有背叛,依然是大明的藩屬國。
要知道李倧得位不正,是發動政變囚禁了光海君才搶到的王位,等同於篡位。當時明廷對於是否承認李倧,是否派使者冊封,是經過好一番爭論的。
最後,因為光海君有勾結建虜之嫌,又需要朝鮮共同打壓建虜,明廷才捏著鼻子承認了李倧,並派使冊封,史書才記為“仁祖反正”。
對於朝鮮與建虜的盟誓,明廷雖然不滿,但鑑於形勢,也只能採取預設的態度。
畢竟盟誓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內容,大明與朝鮮依然是父子之盟,朝鮮也沒有倒向建虜,與大明與敵。
但隨朝鮮使者到來的,還有毛文龍派來的信使。
一方面毛文龍表示正在調兵遣將,不惜犧牲流血,還在與建虜糾纏廝殺;另一方面則是訴苦,請求朝廷加大對東江軍的支援,因為朝鮮要中斷對東江軍的援助,免得觸怒建虜。
“恭賀萬歲,賀喜皇兄。”先行等在乾清宮外的信王上前施禮,笑著說道:“毛文龍所部遏十萬之強虜,振數年之積頹,皆是萬歲英明,慧眼識才。”
毛文龍的提拔和得勢,確實和天啟帝分不開,也是天啟帝賜尚方劍,任其封疆一方,不派文官監軍。
天啟帝對自己這個兄弟非常好,聽到他的恭賀,心情更好,調侃著笑道:“由檢,看來最近書讀得不錯,這恭維話聽得朕心甚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