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旅順防禦設想,圍攻宣川(第1/3頁)
章節報錯
畢竟,守旅順不是守山,建虜來攻時,季節也不一定會是冬季,象澆冰鋪雪這樣的招數就不好使了。
而就常規的守城,不外乎滾木擂石、鳥銃弓箭。現在雖然又有了地雷,有了拋石機,有了木炮,李維鸞覺得還是不太夠。
郭大靖思索半晌,緩緩開口道:“其實,沒有攻不破的堡壘要塞。但在防禦上力爭完備,還是可以做到的。只在旅順加強,某覺得彈性不夠。如果是縱深防禦的話,可能要好一些。”
旅順,準確來說,應該稱為旅順堡,是比城還小的堡寨。
如果只侷限於旅順堡,龜縮於堡中,被建虜攻破就是終結,沒有緩衝和轉圜的餘地。
而郭大靖所說的縱深防禦,便是戰旅順而不戰於旅順,把戰場向外擴,設定多重防線或陣地,層層防守,不斷地消耗建虜。
說白了,守城就相當於一條線,比較單薄;縱深防禦就是多條防線,比較厚重。一條防線被攻破,還有第二條、第三條。
郭大靖提出這樣的防禦理念,聽起來並不算新鮮。但在當時,明軍多數時候也只能倚靠堅城,才能與建虜作戰。
“還請郭兄詳細說來。”李維鸞拱了拱手,態度熱切而虛心。
野戰防禦工事,當時雖然也有,但遠沒有守城的理論和設施更加成熟完善。
郭大靖確實想到過很多,因為日後肯定要用到,已經有了大概的思路和佈置。
“其實,工事還要武器來配合,弓箭刀槍的話,就不能發揮威力。火槍和弩,因為射擊姿勢的關係,戰壕胸牆的防護作用便大大加強……”
郭大靖說得很現實,沒有適用的武器,戰壕胸牆沒啥用,還會阻礙部隊的正常作戰。
使用弓箭,你得挺腰張臂,躲在戰壕裡向天上射嘛?使用刀槍,你就得結陣廝殺。
也就是說,軍隊裝備什麼樣的武器,就要構築什麼樣的工事。
壕溝、鹿砦、拒馬在當時可以歸結為阻擋型的,使敵人不能迅速衝到近前。而要作戰廝殺,無論是攻守雙方,腳下還是要在平地。
當然,壕溝、鹿砦還是有很大作用,主要是能防禦建虜的騎兵衝鋒,以及阻擋楯車的推進掩護。
“壕溝是必須要有的,寬而深,使建虜難以透過簡單器械越過。”郭大靖用手比劃著說著自己的設想,“楯車在壕溝前停滯,便可用拋石車先給予打擊……”
拋石機已經改成了拋石車,能夠推著移動到合適距離,不管是石塊、地雷,還是火彈,都是拋物線,形同迫擊炮的原理,能夠殺傷楯車後的敵人。
在壕溝與守軍陣地之間,可再設窄一些的壕溝,或是鹿砦、尖樁,阻礙越過壕溝之敵的前進速度。此時,便是弓箭、弩、火槍的殺傷距離。
守軍的戰壕可設多道,可退可進,與敵人展開糾纏爭奪。
“地雷可做得小一些,一兩斤左右,身強力壯者能扔出二十餘步即可。戰壕之間也是這個距離,我軍可向佔據戰壕的敵人進行投擲,還可用木炮轟擊……”
這就很象後世塹壕戰中的互扔手榴彈,以及近距離的交火。只是建虜沒有,是守軍單方面的轟炸殺傷。
“尖樁陣不用密佈,留出狹窄通路,收束建虜的攻擊面,我軍則在此集中火力,給予其殺傷。除了尖樁陣,還可以灌水形成泥沼,同樣能使建虜前進困難…..”
冬天澆冰鋪雪,春夏秋就將陣地前改造成一塊塊的水田,讓建虜陷足難拔。
李維鸞聽得哈哈大笑,似乎能看到建虜在泥濘中摸爬滾打,鞋子都粘掉的狼狽樣兒。
不得不說,郭大靖的鬼門道兒是真多。李維鸞現在都開始為建虜感到悲哀,要是遇到郭大靖,不知要吃多少陰招兒的大虧。
“防禦不能是固定不變的模式,要根據建虜的情況進行調整和改進。”郭大靖想到了甩丟鞋的笑話,也咧嘴樂了起來,“作戰前就要多作預想,對敵人可能採取的手段準備好應對之法,才能夠戰而勝之。”
李維鸞用力點頭,知道這叫換位思考,笑著說道:“如果是倚城而戰,城上有居高臨下的火力,城下有完備的防禦工事,建虜想攻到城下都難,城池豈不是固若金湯?”
郭大靖微笑道:“某隻是拋磚引玉,紙上談兵。李將軍身經百戰,比郭某的經驗更多,肯定有更多的思路和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