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攻山(第2/3頁)
章節報錯
但有兩顆首級,毛文龍就不能老是埋沒郭大靖了。接下來報捷,碩託的人頭,便是給郭大靖請功,並將其樹為東江軍的一杆旗幟。
自張盤陣亡後,東江軍久未有聞名朝野的大將了。
儘管張盤也算不上太出名,但他於旅順防禦戰中設伏擊敗後金軍,斬首一千多級,實為建州叛亂以來明軍野戰第一大功,並趁勢北上收復金州、南關。
如今,郭大靖這顆升起的新星,論戰功,已經不遜於張盤,甚至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或許,扶持郭大靖,能給東江軍帶來改觀,帶來朝野的關注。
毛文龍這樣想著,視線中出現了幾個迎上來的身影,他趕忙收起思緒,滿面笑容地快走兩步,拱手寒喧。
…………………….
疲乏的太陽,緩緩地向地平線下落去。餘暉染紅了天角,也映紅了逐漸安靜的戰場。
喊殺聲似乎還在耳旁迴響,慘叫哀嚎更令特庫殷憤怒如狂。但這都結束了,他只能敗退而回,狼狽不堪。
山坡的雜草雪地上,橫七豎八倒滿了屍體,有傷兵在艱難地往下逃,弓箭和火槍從背後射來,毫不留情地將他們擊倒在地。
特庫殷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不要說搶回屍體,就是搶回傷兵,也要再付出較大的死傷,這是他也不能承受的。
啊——長長的慘叫聲中,一個傷兵倒了下去,後背插著一支箭矢。
特庫殷抬高目光,山頂並不算遠,能看到旗幟招展、人影晃動,但對建虜來說,卻是遙不可及。
陰險毒辣的佈置,特庫殷等建虜回想起來,還都覺得心寒不已。
到達小鐵山後,特庫殷經過觀察,認為山上的守軍並不算多,頂多有千八百人。
而且,山不高,坡不陡,進攻的困難看起來並不大。
特庫殷投入了三個牛錄,將近千人,想要一鼓便攻上山。他採取最常用的進攻模式,一個牛錄的弓箭在後仰射壓制,兩個牛錄的重甲兵在前衝鋒。
其實,特庫殷也就會這一種戰術。或者說,當時的攻山也就這些手段,得用人往上攀爬仰攻,沒有什麼新鮮的招數。
但特庫殷及所率的建虜卻萬萬沒有想到,等待他們是與以往不同的猛烈反擊。
按照當時的戰術打法,由遠而近殺傷敵人是最常規的操作。
比如明軍的陣地,通常是按照大將軍炮、輕型佛朗機、弓箭或火槍的射程來配置,敵人進入射程便開火,也是有層次的打擊。
如果是在曠野平地上,這種戰術無可厚菲。遭到層層殺傷的敵人衝到近前,兵力和衝擊力也大大下降,對於近戰肉搏差勁的明軍,壓力也就沒那麼大。
這樣做的好處很明顯,弊端則是敵人可以用騎兵反覆虛攻,引誘明軍浪費炮火。抓住火炮火槍裝填發射速度慢的缺陷,伺機猛攻。
可郭大靖卻沒有按常規佈置,而是要近、中、遠的火力同時爆發,最大地殺傷敵人。
他的倚仗便是山頂陣地前的佈置,建虜想近戰肉搏很困難。
而在故意隱藏打擊火力的情況下,建虜為了保證進攻的連續和持續,只有少量部隊進行試探性和引誘性的虛攻,便沒有意義。
事實上也正如郭大靖所預料的那樣,特庫殷調動兵力開始攻山,一直到山腰都沒有遇到什麼抵擋。
顯然,敵人的阻擊陣地就在山頂,也就是一道防線。這有點出乎意料,但特庫殷卻並不在意。
攻山的部隊在山腰重新調整後,弓箭壓制,步兵衝鋒,向著山頂發起了進攻。
山上的還擊強烈了起來,但還不足以擋住建虜衝鋒的腳步。進攻的順利,使得建虜再次壓上了一個牛錄。
這是正常的指揮,沒有把前鋒部隊放上去就不管的道理。一旦前鋒遭到挫敗,後續部隊能夠再發起進攻,使得守軍沒有喘息補充的時間。
在距離山頂只有五六十米的地方,攻山的建虜不得不避開兩側的低矮木矛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