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說,透過一次襲擊行動,已經達到了遲滯敵人的目的。雖然之後有花樣兒,卻不必冒險。

來到第三個截擊地點後,郭大靖佈置人手,在路障之前的拐彎處設定了伏擊陣地,後面安排了接應人馬。

建虜看到路障時,會想到可能有埋伏。但這次不讓他們看到,就提前打一下再撤。

敵人可能想到的,可能防範的,那就出乎他們的意料。按郭大靖的話就是:要預判敵人的預判。

小鐵山。

陣地的佈置已經全部完成,守軍雖只有千人,卻是頗有信心。

劉興祚和幾個軍官巡視著陣地,交代著防禦的注意事項,以及反擊的時機。

儘管山不算高險,且陣地就設在山頂,從山下到山腰,基本上是不設防的狀態。

但也就在山腰到山頂這幾百米的距離,卻是防禦嚴密,陷阱密佈,足以令進攻的建虜傷亡慘重。

山下馳來報告的哨探,使得劉興祚等人獲悉龍川之敵出動的情報,以及郭大靖帶人遲滯敵軍的訊息。

“兩千左右的建虜。”劉興祚微微頜首,對身旁的眾將說道:“攻山不比攻城,建虜常用的楯車肯定是沒有的。而且,輜重帶得不多,不太可能夜晚宿營。”

停頓了一下,劉興祚呵呵笑道:“也就多半天的時間,或者還要看建虜能承受多少傷亡。說不定,一次進攻後便喪氣而退。”

藤野正垂下眼簾,沒發表意見。沉默寡言是他的性格,只有反對的時候才出聲。

“那就不用隱藏實力,待建虜進攻時,給予其猛烈打擊。”藤野英卻在旁開口說道:“省得建虜不再進攻,豈不是白準備了?”

藤野正乾咳了一聲,說道:“且看建虜是試探性進攻,還是全力猛攻。總之,是要給予建虜最大的殺傷。”

劉興祚說道:“藤野大人說得極是,不能浪費郭大人的苦心籌劃。待他回來,由他指揮,聽他號令便是。”

掃視著眾將,劉興祚沉聲道:“還有什麼不清楚的?若是沒有,便各自回去陣地,準備迎戰。”

眾將互相目視,見沒人提高,躬身施禮,迴轉各自的部隊。

藤野正和藤野英也回到火槍隊,開始率隊進入陣地。

郭大靖挑選的兩百火槍兵,都有使用鳥銃的經驗。而明軍的鳥銃和朝鮮的火槍都是火繩槍,除了重量口徑長度有所不同外,裝填射擊的步驟都是一樣。

所以,稍加訓練後,這兩百火槍兵便已經具有的實戰的能力。

而郭大靖佈置的火槍陣地處於攻山建虜的左翼,利用現成的溝壑,再用樹木壘起,形成了一道胸牆工事。

在工事內,藤野正帶來的火槍兵在前,剛剛訓練的火槍兵在後,一百人只管發射,兩百人則負責裝填。

這種換槍不換人的火槍射擊法,藤野正並不陌生。但對於郭大靖所說的側翼射擊命中率更高,還是頗覺新鮮的。

這並不意外,在機關槍出現在戰場之初,也是佈置在正面。後來才發現在側面形成交叉火力,殺傷率更高。

郭大靖看好藤野正的另一個原因,是這個老鬼子訓練指揮的火槍兵,使用了類似定裝彈藥的小木管。

把事先稱量好的火藥裝在小木管內,直接往槍管裡倒。這對於新兵來說,既加快了速度,又避免了戰場上因緊張而裝多或裝少造成的不穩定,甚至是炸膛。

郭大靖還有另一種提高裝填速度的辦法,就是紙殼定裝彈藥。因為條件還不允許,他並沒有馬上告訴藤野正。

“記住那處標記,建虜要越過去,才能開火射擊。”藤野英伸手指點著,最後一遍交代著火槍兵。

耳濡目染,或是從小就喜歡鍛鍊,藤野英不僅會劍道,對於火槍也十分熟悉。對於火槍戰術,她也會佈置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