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地雷戰初現(第2/2頁)
章節報錯
望著郭大靖遠去的背影,藤野正緩緩說道:“一個奇怪又厲害的傢伙,很有前途。”
鄭鳳壽點了點頭,說道:“某也曾動過心思,請他到龍骨山城暫時相助。但看陳副帥和張將軍對他的態度,也就沒自討無趣。”
“現在確實不合適。”藤野正說道:“東將軍眾將也看好他,戰事結束前,不會割愛。”
鄭鳳壽有些惋惜地苦笑一下,對藤野正說道:“咱們也要出發了,藤野兄可準備好了?”
藤野正看了看廳堂,留戀和回憶之色一閃而逝,說道:“沒什麼準備的,現在就走吧!”
說完,他轉頭對藤野英說道:“英兒,都是身外之物,無須留戀。”
“是,父親。”藤野英答應一聲,收回了目光。郭大靖已經出了宅院,連背影都看不到了。
…………………
歷史上,一戰時期的拉火管用過紙、錫、黃銅等材料,後來則主要是銅。工藝上,自然也是越來越高階,越來越靈敏,越來越耐用。
比如紙質的,就可能受潮。如果條件允許,郭大靖也希望能改進材質,以保證可靠性。
但就目前的形勢而言,越快實用越能見到效果,簡陋就簡陋,只要能儘快用於打擊建虜,就是最好的。
所以,在撤出義州的路上,郭大靖便把自己的這個小發明都教給了手下。而且,他還將告訴陳繼盛,推廣到東江軍各部。
短時間內可能造不出太多的地雷,但地雷的特性是埋在地下,只有自己知道,敵人不知道。
有一兩顆炸響,建虜就會謹慎前進,他哪知道對手埋了多少?
指望地雷能大量殺傷建虜,肯定是不現實的。但能遲滯其行進的速度,影響其行走的路線,對於東江軍來說,也是極有意義的。
把建虜拖在朝鮮,等到春暖冰融,平安道山多河多的地形地勢,將成為東江軍和朝鮮義兵擅長的戰場,給予建虜以沉重的打擊。
而按照郭大靖的估計,來回可能需要一個多月的時間,朝廷才能夠得到訊息並給予支援。
也就是說,要到二月份。東江軍在糧草物資上,或者是在援軍上,才會有所改觀,能夠發動有力的反擊。
時間,對於東江軍和建虜來說,都是極為重要的。
建虜要儘快逼朝鮮屈服,從而結束作戰。東江軍則要拖住建虜,等待對自己有利的形勢出現。
龍川、義州兩場大戰,不知道對攻朝的建虜有什麼影響?也不知道皇太極會有什麼應對?
儘管郭大靖知道歷史的走向,但到更具體的變化,卻難以判斷。
阿敏是否派兵回頭作戰,掃清後路;皇太極是否會增兵朝鮮,保證攻朝部隊後路無虞;或者是阿敏和皇太極都不作應對,還是自信能達到攻朝的目的?
郭大靖對此只是思考過,便又甩到一旁,不作理會了。
建虜如何行動,他不能左右;東江軍如何反擊,也不是他能作主的。現在,按他的地位和品級,考慮太多沒什麼用,做好自己能做的最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