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經此一戰,東江軍在援朝作戰中的戰績和斬獲,就已經超過了歷史上的數量。

《明熹宗實錄》所載:東江軍在援朝之戰中獻俘活夷三名,首級四百七十七顆,韃帽二百九十頂,逐一核驗審視,歷歷皆真。

四百多顆人頭,按東江軍的兵力和裝備,不算多,也不算少。至少東江軍敢主動出擊,與不動如山的關寧軍相比,就是難能可貴。

如果與被吹到天上的寧遠大捷比,對比就更加明顯,“大捷”這兩個字就更顯得夠諷刺。

寧遠守軍兩萬餘,建虜五六萬,困守孤城一步不敢出。被建虜攻破後勤重地覺華島,損失兵民上萬,被燒燬船隻上千艘,糧食物資的損失更加巨大。

最後呢,戰後在城下收穫首級二百六十九顆。儘管斬首數不等於殺敵數,躲在城內也不可能及時割取城下的人頭,被建虜搶回屍體也正常。

但據各方資料印證,建虜在寧遠之戰中的傷亡數應該在三千左右。就算是三千,人、財、物損失如此巨大,也算不上什麼大捷吧?

至於有些記載說是寧遠大戰共殺死殺傷敵人一萬七八千,這牛皮吹得就實在太大,絕對是假的。

在郭大靖看來,所謂的寧遠大捷,只不過是明朝為了鼓舞民心士氣,所發起的一場造神運動罷了。

至於袁督師奏報上所說紅衣大炮轟擊,能“糜爛數里”;棉被裹火藥,“火星所及,無不糜爛”。

都特麼糜爛了,怪不得割不到首級呢!

可郭大靖知道,紅衣大炮打的是實心炮彈,而不是高爆開花彈,不可能“一炮殲虜數百”;棉被裹火藥,也絕不會比凝固汽油彈更厲害。

好吧,說遠了。

郭大靖並不能記得《明熹宗實錄》所載的數字,也就沒有太過興奮和激動。這倒也好,至少不會讓他滿足於此,還要繼續地奮鬥。

他的思路也是正確的,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正是在援朝作戰及寧錦戰役中表現消極,袁督師被木匠皇帝趕回老家。

袁督師的去職,幾乎是已經註定的結局。但東江軍如果戰績突出,接下來的待遇就很有可能改變。

武器裝備,糧食物資,只要朝廷能多加拔付。東江軍的境況就會改變,戰力就能提升,歷史也極有可能走上不一樣的道路。

郭大靖透過自己的努力,先是帶動張攀所率領的一千幾百人馬,接下來是陳繼盛所統率的四千多兵力。以後呢,說不定是整個東江軍。

一人再奮勇殺敵,也就幾十,或者上百。

可一支軍隊,戰績就達到斬首上千。人越多,偏轉歷史車輪的力量越大,可能性也越高。

吃飯的時候,郭大靖看到了自己的三十名手下。估計這也是特意的安排,為的是儘快熟悉,再增進下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