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虜的弓箭射得相當準,不斷有東江軍士兵死傷。反過來,東江軍的弓箭,對於重甲建虜的傷害卻有限。

滾木擂石沿著山坡不斷施放,對建虜也造成了不小的威脅。只是,準備時間很短,這些東西並不是很多。

一個衝在前面的建虜身手矯健,躲開了一塊沾著冰雪的石頭。剛剛站定身子,卻被一支無聲的弩箭擊中了面門,仰臉摔倒,順著雪坡滾了下去。

不到五十米的距離,郭大靖還擔心弩箭對於重甲建虜的殺傷力不夠,才儘量瞄準頭部狙擊。

不過,第二箭他就改變了主意,不試試怎麼知道,怎麼能完全掌握弩弓的效能?

其實,郭大靖有些過慮了。

現代的弓弩由於製作的工藝和材料的不同,關鍵就在於弩體和弩片,都比古代的先進。

同時,在設計上,還吸收了現代武器槍械的優點,改進了彈道,比古代的弓弩更強。

而與狙擊步槍相比,弩還具有無聲無光的隱蔽優勢;與弓箭相比,弩的穿透力強,射程遠,精確度高。

所以,由於反恐和執行特殊任務的需要,弩這種古老的武器,在警察和軍隊中也重新開始裝備。

建虜身體一頓,低下頭,有些不可思議地看著透出胸口的箭簇,好象不明白重甲怎麼沒防護住,便頹然倒了下去。

很好,這樣就能更加快速地射擊,不用專射頭部了。

郭大靖振奮起來,一箭一箭地瞄準射擊。不管是死,還是傷,倒下一個建虜,己方就會減少數個傷亡。

在紛亂掠射的箭矢中,沒人注意到隱蔽角落裡飛出的死亡之箭。

只不過,建虜的傷亡開始快速上升,幾秒鐘便倒下一個,時間不大,已經傷亡了近三十。

山坡比較狹窄,又是登高進攻,建虜不可能排成緊密隊形,也沒有什麼楯車掩護。

也就是說,建虜能夠展開的兵力有限,這就使得郭大靖的連續狙殺體現出了效果。

如果是成千上萬人馬的交鋒,郭大靖所殺的這些敵人,只不過是極少數,不會產生什麼影響。

但建虜大隊總共只有五百多人,進攻的只是四百多人。而衝在前面的重甲也就百八十人,倒下三十,差不多是一半了。

何況,建虜也不都是重甲,衝鋒在前的不能突破的話,後面的建虜在東江軍的箭矢火槍下,防護也就顯得不夠了。

重甲衝陣,弓箭壓制,近戰肉搏,這可能是建虜最常用的作戰手段。至於什麼騎射無敵,顯然有很大的吹噓成分。

這是郭大靖的又一個感悟,儘管還不是十分確定。

建虜兇猛的攻勢突然變得弱下來,倒斃于山坡的屍體卻是橫七豎八。這讓山上的守軍士氣大振,抵抗得更加激烈。

張攀已經率領親兵親自坐鎮指揮,見戰局有變,立刻全力反擊。

所剩不多的滾木、石塊全部扔了下去,趁著建虜混亂躲避,一百多精兵預備隊吶喊出擊,從山頂猛衝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