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懼怕,這兩種情緒最多。經過這兩次大事,誰都知道郭大靖兇悍勇武,或者說是心狠手辣。

十幾個凶神惡煞、殺人不眨眼的建虜,可都是被郭大靖一人所殺。這說明郭大靖比建虜還凶神惡煞,還要殺人不眨眼。

“大靖兄弟,你要這個不?”

“靖哥,這件皮衣你穿吧!”

對於村民的熱情,郭大靖含笑擺手。需要的他都留下了,犯不著要別人的。

別人看好的,郭大靖不要,倒是被丟棄的“廢物”,郭大靖又偷偷地收起了一些。

象是個撿破爛兒的,郭大靖自己都覺得很糗,很跌面兒。難道,這就是天將降大任於己的歷程?或者說是考驗?

“大靖。”一聲粗豪的招呼,打斷了郭大靖的胡思亂想。

原來是周慶,已經是披掛整齊、鳥槍換炮,精氣神為之一變,真有了幾分軍人的氣質。

不僅氣質不同,周慶與別人搜刮的東西也不一樣,他緊盯的是死人頭。

這裡,簡單說明一下明代軍功中最簡單粗暴的一種:首功(人頭功)的規定。

嘉靖十年,正式開始使用首功制度。當時的規定是俘虜到活的,可以賞賜30兩銀子;拿一個人頭,可以得到20兩銀子。

這很科學,因為活人會說話,是真是假,一問便知,而死人被冤枉了,也是有口難辯。

本來,有了制度標準,還挺科學,就應該能正常執行和發展。

但皇帝制定出來了頭功標準,下邊的將士們卻想方設法地欺上瞞下搞事情了。

買功、冒功、寄名、竄名、並功之弊,由此而生,並氾濫難制。

具體的操作也不用細講,反正軍功能無中生有,拿老鄉的人頭換銀子花的事情也不鮮見。

而明朝軍隊的戰鬥力逐漸衰落,也與這些弊端直接相關。賣命的得不到應得的賞勵,不賣命的倒是坐享其成,誰還會繼續提著腦袋拼命呢?

所以,到了明朝中後期,軍隊風氣不斷惡化。戰場上經常是“順風搶人頭,逆風賣隊友”,首功激勵往往起不到應有的作用。

但首功制並沒有被廢除,文官們也不斷更改,希望能夠完善,不被鑽空子。儘管實際上效果甚微,卻是一直持續到了明朝滅亡。

再來說說首功制的賞賜標準,由高到低依次是:北虜(50兩)、東夷(30兩)、西番(20兩)、流賊(10兩)。

到了萬曆中後期,東北女真勢起,擒斬“東夷“,也就是“建虜”的賞格也水漲船高,變成了50兩。

也就是說,郭大靖如果能拿首級換賞銀子,十幾級就能得五六七百多兩,妥妥的小富翁一個。

當然,這是理論上的,具體操作上還有很多講究,不是那簡單容易。

但周慶是軍人,對相關的標準和規矩極為了解,這可不僅是賞銀,還能升官呢!

因為首功制還規定:一人擒/斬一名/顆,升一級,至三名/顆升三級;二人共擒/斬一名/顆,為首升一級,至三名/顆升三級。